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虽然紫阳书院对傅渊之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现在并不是紫阳书院招收学子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全无机会,建安郡每年五月初七会举行茶会。

    只能看看到时候能不能有机会。

    第二天,宋欢四人就去逛了建安郡。

    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出来逛逛,看看这里与之前去过的城镇有什么差别,物价、饮食习惯等等。

    对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粮食。

    她不记得她从哪本书上看到来着,玉米传入中国后发展不是很快,很长一段时间只在浙江福建等部分沿海地区和山地种植。

    过了两个世纪玉米才在内地安徽河北等地普及起来。

    再往后一个多世纪,又才在东北原野迅速普及。

    相对玉米来说,地瓜的发展就很快。

    玉米和地瓜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传入者不一样?

    地瓜是由商人陈振龙到吕宋(菲律宾)经商,发现其产量很高,无论蒸煮烤都很可口,便想将其移植回国。

    传回国当年六月份,陈振龙让儿子陈金伦向福建巡抚献上薯藤,讲清其用途和种植方法,请求推广。

    前者是因为百姓为求生特以为命而传播,后者是朝廷下令种植。

    虽然她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年代时间上的发展对应的是历史上的哪个年代,但地瓜她是看到了,玉米是还没看见。

    或许是哪里不一样了吧。

    建安郡果真是个大城池,经济繁荣昌盛,人口众多,熙来攘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就连街道也比阳江府宽一倍。

    旗帜飘扬在阳光下,货郎小贩吆喝声不间断。

    拔地高起的楼宇大气奢华。

    这里粮价和阳江府的相差并不大,而且还有很多属于当地的特色吃食。

    像是鱼丸、海蛎饼、九层粿、葱肉饼、线面、炒肉糕、春饼等等。

    品种繁多,可比他们来时经过的其他地方多多了。

    当地人饮食讲究清鲜淡雅,酸甜适宜。

    对于食物的加工也比其他地方更上一层楼。

    果然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涌现出更多不同的吃食或者衍生品。

    五月初三

    宋欢四人陪着王大宇来到了一家隐蔽的楼宇,王大宇去谈生意,宋欢几人不好在旁,就坐在二楼的包间休息。

    这时阿弟凑过来,说道,“阿姐,你看对面。”

    阿弟指着窗户缝隙,示意宋欢去看。

    对面是一家银号。

    此时,有一身穿补丁布衣的汉子,背着一麻袋正东张西望,怯头怯脑像做贼似的。

    此时,店里掌柜正和伙计正闲聊天儿。

    就见那汉子背着麻袋走到柜前,不知和掌柜的说了啥,掌柜先是一愣,随即就让伙计把人带离柜前。

    宋欢问道,“你看出什么了?”

    阿弟摩挲着下巴,说道,“我猜,那大叔肯定是得外财了,那麻袋里说不好就是金银珠宝一类的。”

    宋欢回到座位喝了口茶水,品了品,吃不出所谓的韵味,“我猜不是。”

    阿弟问,“那会是什么?”

    宋欢笑而不语,“你要真想知道,过两天你就有结果了,反正一时半会儿我们也不会离开建安郡。”

    阿弟哼了一声,阿姐越来越会卖关子了。

    那纯粹是一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难道还能有别的目的不成?

    此时银号内

    汉子问向掌柜,“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