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相安无事度过一夜。

    翌日清晨

    宋欢四人也随着标行一起启程出发前往建安郡。

    因为王大宇的原因,宋欢此行虽然不赶时间,但王大宇或许有应激后遗症,有傅渊之陪同会好很多。

    如此,她们也只能跟着队伍,只要到了建安郡就好了。

    建安郡

    碧水丹山

    岩峰交错,溪流纵横。

    南麓溪贯穿其中,蜿蜒十数里。

    极具特色的地势风貌,每年充沛的降雨量以及温润的气候,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建安岩茶。

    至于它的温润气候形成,得多亏了一山脉。

    它海拔高约七百丈,山峰延绵横亘。

    上挡北方欲南下的干冷寒流,下截东南沿海的温湿海风。

    建安郡的独特地貌是孕育岩茶的生机所在。

    这里哪怕巨石凹槽里一小撮少得可怜的土,也有植物奋力生长。

    就算岩壁上只是薄薄一层苔藓地衣做养分,也要热烈地长出一壁幽幽花草画卷。

    也正是在这种优渥生态下,才长出了历来为人称道的建安岩茶。

    建安郡植茶之土很不一般。

    它是由岩石风化而来,有细砂、有石粒,也有石块。

    随便抓起一把土一放,沙砾全部落回土地,没有一丝黏腻。

    它不同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土壤,一旦着手,难以拍尽。

    此土壤与茶经中所描述的正好对应,“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石,下者生黄泥。”

    建安郡独特风貌不仅孕育出独特的岩茶,还是儒释道三教所寄宿之地。

    千丘万壑,峰岩嶂叠的地方,最符合道教崇尚隐逸,避世修行的需求。

    碧水环绕中忽而拔地而起的峰林景象符合他们对仙境的想象。

    建安山岩的密度、硬度适于进行石刻造像,佛教利用它塑造了不少石雕大佛。

    喜在山水中传道授业解惑的儒家,也将书院建设在此。

    其中最出名的书院便是紫阳书院。

    在建安郡这个三教并立碧水流转之地,儒释道各自以此为道场修炼参佛讲学。

    而另一个令三教有共同语言可谈的便是茶了,作为一种可令人思绪通达的饮品,茶,被三教的人饮用,且赋予它丰富深层的诠释和表达。

    建安岩茶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就如千里马与伯乐。

    可以说建安岩茶能有如今地位,儒释道有不可忽视的功劳。

    真是谈酒三杯,浓茶一碗,静处乾坤大。

    王大宇一路上给傅渊之他们介绍他所了解的建安郡。

    对于儒释道在建安郡的扎根他了解不深,但是那岩茶他可了解不少。

    毕竟他家也是在那用有一块茶园的人。

    虽然不大,但是给自己喝,还有款待客人、送礼之类的绰绰有余。

    主要是这玩意儿主打的就是高端路线,他爹又不可避免的需要用这些茶来走礼,又嫌一年一年买太贵,而且还不一定买得到最好的。

    这么一盘算,那还不如把茶园买下来。

    据说紫阳书院的学子们常常会结伴去南麓溪,围炉谈话,以南麓溪溪水烹煮岩茶。

    可见其对茶的钟爱。

    当然,其中之最就是大家乐此不疲谈论的岩骨花香。

    岩骨花香是用于形容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

    花香对于品茶者来说是比较容易直接感受到的,诸如桂花,玉兰,兰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