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节目的形式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的简单。

    但每一个问题,考究的都是主持人的历史功底。

    拿到节目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对题目的提前规划设计时间也很有限。

    因此,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极其明确的目的性。

    东找找西翻翻,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暂地时间内,得到正确的解答的。

    就好比第一个题目,孔子和李白的武力值对比。

    实际上普罗大众的观点向来很简单。

    这两个人都是文人,再结合影视剧中常见的形象,妥妥的文弱书生无疑了啊。

    实际上历史往往是具备着一定的颠覆性的,其颠覆的地方就在于,普罗大众眼中的历史人物,很多都来自于各种传说故事,各种影视剧,至于历史上的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模样,大众心中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

    孔子的形象,距离我们已经有多少年了呢?

    自孔子诞生来算,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如此长久的时间里,孔子的形象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谁也不知道。

    历史是有趣的,因为谁也无法回到历史上存在的时代。

    通过史籍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能够窥见曾经的辉煌与壮阔。

    但这终究只是管窥蠡测而已,只能够捡拾起历史浪潮中微不足道的几枚贝壳,而大段大段的历史真相,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在时光长河之中。

    易泽能做的,也只是尽力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去揭开贴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各种虚假的标签。

    孔子是文弱书生吗?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孔子是的。

    这种观点的来由,是几千年来大众对读书人固有形象认知的根深蒂固。

    世人常说的手无缚鸡之力,形容的就是读书人。

    各种影视剧作品之中,读书人的形象也是文文弱弱、满嘴之乎者也仁义道德。

    这样一来,作为读书人老祖宗的孔子的形象,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文弱,手无缚鸡之力,仁义道德……

    再加上一直以来,被广为宣传的思想观念,比如说什么以德报怨,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无疑会对大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祖宗都让我们以德报怨了,所以我们要宽容,别人给你一刀,你要还以笑容、要大度……

    说实话,贱不贱呐。

    正是有了这种断章取义的认知,才导致原本有血有肉、个性强烈的孔子,成为了一个端坐圣坛之上、充斥着道德光辉的万世楷模。

    当然,这也是统治者最喜爱的形象,毕竟这样一套下来,老百姓也更好管理,不至于一天天的尽出幺蛾子。

    至于真实的孔子,谁关心呢?

    一个已经腐朽在棺材板里的人罢了,无论怎么解释,这人也都不会出现在面前了。

    标签,名号再多再强,什么万世之师、天之圣人、至圣先师……这样的高大上牛逼哄哄的称号,一个个套呗,反正孔子没了,帽子想给他多少,那就能有多少。

    百姓好控制,国家便于管理,那就足够了。

    老百姓也只是看个乐呵,不会在意这到底是谁。

    只要宣传到位,漫天遍地都是正面信息,那么即便是无恶不作的狡诈恶徒,也能拥有极好的名声,反之,抹黑到位,即便是不沾荤腥、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的善人,也可以成为奸贼。

    说到底,老百姓只关心话题度够不够高,能不能有强烈的反差,以及这个人,是不是饱受争议。

    从古至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