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

    同时,也将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根植在人们内心。

    后世虽然历经战乱更替,聚散分合,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但是,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之中,除了李斯书写的泰山石刻之外,人们一只罕有发现秦朝的小篆文书。”

    易泽的表情有着几分怪异的滋味。

    作为秦朝官方文字的小篆,在后世之中却罕有发现。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二零零二年,在湘楚大地里耶的一口古井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批秦代官署档案。

    而在三万余枚竹简中,竟然没有一枚写有典型的小篆。

    上面书写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字体?”

    易泽抛出的疑问,在观众们眼中,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里耶秦简的名字,有不少人听过。

    上面书写着的字体,稍微的百度一下,就能够得到答案。

    毕竟一次性出土这么大量的秦代文献,足以震惊世界。

    真正让人惊讶的,则是在里耶秦简延续十多年的记录之中,竟然没有一枚文字,属于秦国小篆。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发现。

    上面书写着的字体,名字叫做隶书。

    也可以叫做是秦隶。

    随着大量简牍的出土,上面的文字洗刷掉污泥之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不得不怀疑,当时的秦朝,到底是用小篆,还是用秦隶,来推行的“书同文”呢?

    关于隶书,同样也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程邈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在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也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如果按照这个故事,在天下初定,书同文政策大力推行的时候,隶书还没有创立,但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故事而已。

    就好比仓颉造字的传说一般,将功劳归因于一人之身。

    秦隶的出现,必定有着自己的来由。

    随着不断的考古发掘,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现实,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隶书的出现,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更早。

    早在战国时期,汉字便已经开始了有篆到隶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显得比较的散乱。

    程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许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收集者和整理着,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将已经出现的隶书加以系统化的整理和概括,最后推行天下。

    我们无法否认程邈的贡献,但同时也不能将全部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