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吗?”

    他还想继续组织语言,李青花已经接着说道:“我之所以想起来刘教授的课,就是因为他当时讲到了这个问题。类似的事件、类似的经历,怎么看出人的区别?我们以什么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小程有些发愣,道德标准社会自古就有,但是具体到个人,怎么评价其道德水平?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很难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只能笼统而言。

    丁齐在一旁道:“这不是犯罪心理学的内容,而是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李青花:“我记得很清楚,刘教授讲了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两难故事,叫‘海因兹偷药’。丁老师,您是专业的,就给小程讲讲呗。”

    丁齐赶紧摆手道:“我看李所长也很专业啊!既然是你听的课,还是你来介绍吧。”

    李青花倒没推辞,便介绍了一番。当时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其实刘丰是讲跑题了。也许真正有学问的人总喜欢“跑题”吧,因为他们会随手引用课件之外的各种知识。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说海因兹的妻子病危,他却没钱买药,药商又不肯赊账或降价。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讲的故事,仅从这个故事本身,并不能判断出海因兹的道德水平,因为在现实中,王老四、孙达、丁齐甚至李青花都有可能干出这种事。

    这实际上是一道测试题,让每个人去回答海因兹应不应该那样做、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通过判断理由、分析其认知结构,柯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总共是六个阶段。

    首先是“前习俗水平”,是通过后果来判断行为,而非依照内心中已有的道德标准。假如自己是海因兹,究竟偷不偷药,要视后果能否接受而定。

    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取向,以尽量避免受到惩罚为标准,不认为其中有价值观的冲突,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第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尽量满足个人需要为标准,首先从个人利益考虑,要看能否逃脱处罚并得到好处。比如若能利用舆论同情避免处罚,就可以做,假如避免不了,就不做。

    其次是“习俗水平”,以遵守社会规范、法律制度为标准。偷不偷药,要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中第三阶段是好孩子取向,也就是俗话说的“听话”,行为目的是要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能违反已制定好的社会准则与秩序规章。

    第四阶段是好公民取向,行为目的就是遵守社会规范,进而自觉维护社会规章秩序,并提倡他人一起遵守。

    道德发展的这两个水平与四个阶段,其实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人,大多数普通人基本都处于这四个阶段中。再往上,还有一个“后习俗水平”,就是道德标准已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成为内在的准则与修养。它也包含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取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规范背后所服务的公众利益与权利。假如其符合公众需要,便须遵守与维护;假如不符合,便须按照公众意愿去修改。

    这种人不会去偷药,因为窃取他人财物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与权利。但他们可能首先会呼吁社会救助与舆论帮助,并致力于建立相应的救助制度。

    第六阶段是道德原则取向,个体的道德操守已超越了社会规范要求之上。这种人很清楚自己的道德责任,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中包含的价值观冲突,从而做出选择。

    这种人有可能去偷药,首先完成救助妻子的责任,但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可能承担的后果与应该付出的代价,愿意去面对它。

    大致介绍了这个理论之后,李青花又说道:“刘教授告诉我们,这最后一个阶段,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