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老头因为杨集的站队支持,变得了一只仿佛打赢了一场的大公鸡似的,正自自鸣得意,不禁失笑出声。转向又杨集问道:「哦?却是为何?理由何在?」

    「大隋这几年诚然多灾多难,但是朝廷和地方官员久而久之,已然久病成医了,大小官员都因灾难熟悉了各种应急手段、各种赈济方式,而地方官府贪腐与否、是否有能力,也在灾难中得到一一考验,官府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了出来。这或许算是意外的收获了。以朝廷现在存储的钱粮、以各地官府现在的办事能力而言,足以应对各种大的天灾;只要各级官府真心想办事,再大的天灾也能应付过去,需要朝廷出手的地方实际并不多。」杨集作了一个铺垫,接着说道:「既然朝廷一不差钱、二不缺粮,又何必一点点的挤出来呢?朝廷要是在费用方面抠抠搜搜、小里小气的,只怕大隋等到老兵们全部退役以后,北方水师都没有形成海上作战力,面对这种局面,朝廷之后是不是又要重新募兵、是不是又要重新打造新战船?若是如此循环重复,朝廷接二连三的投入岂不是都打「水漂」了?而只进不出的北方水师又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苏威并没有因为杨集这番话而反对,只是坐在位子上默不作声,很明显,他也考虑到了这些。

    其他人也纷纷议论起来,商量着这笔天文数字一般钱粮要不要一步到位,兵部尚书段文振起身作揖道:「启禀圣人,臣以为卫王所言很有道理,这段时间我大隋与高句丽大战是没有,但是据幽州刺史李子雄、漠州大都护宇文述发来的军报称,两国边境却是小摩擦不断,我军布置漠州郡以南、辽东郡以东的许多军寨险要都被高句丽侵扰过,而且高句丽军常常来边地劫掠、骚扰百姓。况且高句丽近来在前线增兵、往前线屯粮、又不断派出兵马袭扰边境,想必对方打的不仅仅只是骚扰主意,臣觉得高句丽此举目的有四:其一是蚕食边境、悄无声息的夺回卫王攻克的领土;其二是破坏我大隋设置的辽东平原南部的军寨险要,为他们日后进军扫平障碍;其三,高句丽军可能是麻痹我大隋边军,当我军习以为常,忽然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城掠地;其四、他们极可能效仿卫王对付吐谷浑那般,对我大隋来一个军备竞赛,他们通过逼迫我军大规模集结的方式,慢慢消耗我大隋国力军力,等到他们认为时机成熟了,屯积于辽东的大军一举打垮边军,攻占漠州、辽东、燕郡、柳城诸郡!」

    众所沉默之中,段文振又沉声道:「圣人、诸公,我大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强民富、兵多将广,哪怕针而对之,也不怕高句丽。但是这样难免会陷入对方的战略布局之中,接下来会显得十分被动。但是北方水师要是能够迅速成军、能够迅速建立几座水师基地、士兵能够迅速适应海上风浪,我大隋便可以让强大的水师从海上直接威胁高句丽王都平壤,令其从主动拼消耗变成被迫拼消耗。到了那一步,我军若是从陆上、海上威胁,高句丽定然率先支撑不住。」

    殿内君臣大多是从军伍之中脱颖而出的人物,当他们顺着段文振这番话去思考的时候,马上发现高句丽确实有这种可能;如果高句丽打的正是这四种主意,再加上杨集之前说的无休无止「打水漂」的言论,便是苏威也不再执反对意见了,反过来说这笔钱得给,不仅要给、还得多给快给!

    不过苏威还是向段文振说道:「段尚书,武器和钱粮,甚至连战船也可以尽快解决,但是士兵呢?士兵又如何尽快解决?据我所知,南方水师主力大军也就六万人左右,就算朝廷抽七成去东莱郡训练,也仅仅四万余

    众罢了。你认为这点士兵能够承担作战要求吗?」

    不等对方回答,苏威又把对方想说的话给说了:「当然了,朝廷是可以抽调大量渔民、抽调大江大河边的青壮从军,但是这些人就是放下渔具、农具的普通老百姓,别说是号令了,甚至连如何配合作战都不懂。段尚书,如果现在募集渔民、江河边青壮,他们要多久才懂军号、识旗语?要多久才能在海上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