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马上就要入宫面圣了,面完圣,他还要西行前往波斯。

    每每想起这件事,他就觉得很不真实。

    孔家传承千余年,似乎还没远行西域的吧?虽然他还年轻,但波斯哎,去一趟不得几年?会不会水土不服,客死他乡?

    孔光嗣不敢想,但也不敢拒绝。

    传诏的中官说得很清楚,让他去波斯弘扬儒法,与波斯“大儒”辩经,让他们知道华夏传承千年的名教底蕴。

    离了个大谱!

    波斯人会听这个?他们能欣赏这个?不是说儒法不好,实在是波斯人学不来啊。人还有水土不服呢,儒法去了没根基的地方,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别说传承了。

    但圣人就是有一股自信,认为波斯连战连败之后,会觉得中原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会盲目学习。

    这——唉!

    不过他的心中,确实也因此多了几分自信。

    前唐攻西域的时候,那些国家一开始也不认你,举兵相抗,凶悍异常。但被打服了之后,就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原文化。

    譬如于阗国,除了释家一门独大之外,儒学也非常流行,豪门大族、官宦子弟多有学儒者。

    再比如渤海国。粟末靺鞨虽然不是野人,但也文明不到哪去。但认识到前唐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之后,全面汉化,儒生遍地走,开口孔孟之道,闭口成仁取义,慢慢地变成了海东盛国,肖似华夏。

    波斯,或许也能这样吧?

    想到此节,孔光嗣心中有点热切了起来,不由得多喝了两杯。

    也罢,就去那边看看。

    堂堂华夏,万邦来朝,传承千余年的学问,又怎么可能差呢?听闻波斯也是西域盛国,华夏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王朝,有文法、有学问,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若能把华夏的文明传播过去,也是一桩可流传千年的美谈。

    届时,后人或会提及他孔光嗣的名字,也算是流芳千古了,美哉!

    喝完酒后,孔光嗣借着微醺的状态,闭目思考抵达布哈拉后,该怎么与波斯士人谈一谈“礼乐”的概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