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邦轻轻叹了口气:“当今官家虽然摆出了一副要废宰执、所有政务事必躬亲的架势,可在我看来,这终究是不可能的。

    “朝廷政务何其繁琐?

    “按照原本的情况,除了六部、御史台等机构要各司其职以外,至少需要两到三名宰执,才能将这些政务处理干净。

    “官家此时虽然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要将所有政务全都收到自己手中,但官家又怎么可能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而且,还是干三个宰执的活!

    “所以,不出三日,官家的宫中必然是奏章堆积如山,各项事务严重积压。

    “到时候朝会上,你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要求官家再选出宰执。

    “官家见识到朝中政务的繁杂,自然也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到时候你们再想办法讨价还价,在恩荫等事情上与官家讲讲条件,就更有可能成功。”

    群臣恍然点头:“原来如此!还是张相想得明白!”

    “这等简单的道理我等之前为何没有想到?果然还是被这个新官家给唬住了。”

    “是啊,这位新官家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治国方面,还是没什么经验的。这样一番姿态,估计也是为了立威,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

    “闹到最后,多半是大家各退一步,官家平稳交接、树立权威,我等收敛一点,但利益不损,也就这样过去了。”

    此言一出,这些大臣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他们这样想,倒是也很有道理。

    毕竟从他们的视角来看,这位郓王,是无论如何也干不成废宰执这件事的。

    郓王是何许人也?

    或许很聪明,能考中状元;或许在军事方面很有才能,可以统帅西军。

    但是,他凭什么可以自己一个人干三个宰执的活?

    要知道,宰执里,状元公之类的天才多得是,而且都是从各级官职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处理政务的能力都强的爆表。

    这样的人,尚且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将朝中政务给处理干净。往往还很不轻松。

    郓王凭什么?

    他一没有基层的执政经验,二没有如此旺盛过人的精力,三没有事事亲力亲为的必要。

    所以,众人得出一个结论。

    这位新官家之所以摆出了一副要废宰执的架势,实际上不是真的要废宰执,而是要以此,跟百官谈条件。

    先做出一副“你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可替代的”这种姿态,在群臣中立威,防止自己以后政令不通,等群臣知道错了、认怂了,他就再顺理成章地将这些事情分派下去。

    这么一番折腾之后,群臣更加听话了,官家自己也不需要真的那么辛苦。

    嗯,看起来,这确实是个好计策,而且,应该也是唯一的一种可能。

    只是这计策一旦被群臣看穿了,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些大臣开始考虑着,既然官家不可能真的将所有的政务亲力亲为、百官并不是真的可有可无,那我们是不是只需要稍微做做面子工程就行了?

    没必要被官家吓住,直接将核心利益全都交出去了吧?

    想通了这一点,这些官员全都长出一口气,纷纷向点破这一点的张静邦道谢。

    “张相果然是洞若观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张相未来必然还有再起的时候,下官翘首以盼了!”

    “诸位,以后也要常来张相府上拜会,咱们以后也少不了张相的提点。”

    “那下官就先告辞了!”

    他们全都心满意足地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