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玉贞,你觉得我写的这个故事怎么样?” 灯光摇弋不定,王斌从桌上抬起身来,放下笔,指着桌上十几张写满蝇头小楷的纸张,对张玉贞说道。

    张玉贞拿起纸张,看了几页,不解地问道:“大人,这好像是揭露满清罪行的戏曲,但玉贞却不知道是哪一个流派? 是杂剧还是折子戏?”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虽然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但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像元代的杂剧«窦娥冤»,明代的折子戏«牡丹亭»,都是戏剧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佳作。

    前世的时候,王斌就对戏剧不敢兴趣,无论是中国内的还是世界的,即便他知道京剧、越剧、昆曲,知道梅兰芳,«桃花扇»,«牡丹亭»,也知道莎士比亚,但那都是只听过,很少也不会有机会去看这些东西。

    在他记忆中,小时候的时候,平时看电视,爷爷奶奶看戏剧频道,他就10分的不高兴,还和爷爷奶奶在频道上争来争去。现在想起来,自己太不懂事,太对不起爷爷奶奶了。

    关键是这个时代,既没有网络,也没有新闻,报纸这些媒介,只能依靠这种人口传送的表演宣传方式了。

    华夏军现在正在大量募兵,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思想上的教育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所谓的“洗脑”。

    为了“洗脑”的深入人心,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王斌计划通过后世耳熟能详的“诉苦”大会,和“剧团”表演的方式提高士兵军官的政治思想意识。

    宣传的剧本都是王斌自己构思并写出来的,顾炎武、冒襄等人润笔,也算得上是集思广益,群众的智慧了。

    来自后世信息爆炸的时代,常年耳濡目染,又整日宅于电脑之上,王斌当然不缺乏剧本的素材了。

    只要根据满清对汉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历史事实,稍微提炼一下,表演出来就行了。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许多剧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写了出来,在经过顾炎武、冒襄等人的修改,一个个反映历史事实,或是真人真事的剧本就形成了。

    师出有名,新的剧团很快成立了-华夏剧社。里面的成员全部由冒襄带来的20多名明亡遗孤组成,这些人受过表演的培训,由他们来演这些剧目实在合适不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幸亏这些孩子从小就接受表演,不然王斌还真的一时很难找出这么多的专业表演人员。

    可即便是这样,这些十几岁的少年还是需要辛辛苦苦的排练,背台词、设计动作、表情,冒襄在一旁仔仔细细的指点,过了半个月以后,第一部的戏剧才排练成功了。

    直到内部排练、演出成功以后,一个多月以后,这些剧社的少年们才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从第一天剧社的表演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种表演方式的成功。剧社演员在士兵中不断地演出,宣传满清的罪行,目的是在士兵中间唤起尚在沉睡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持之以恒的潜移默化,培养士兵忠诚勇敢、牺牲服从的战斗精神,激发士兵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自己的民族骄傲,这也是就是这种宣传方式想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王斌认为,在政治思想运动中,没有比剧社更有力,更巧妙的武器了。

    由于大多数的士兵都是农民,所以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的戏剧进行宣传。

    王斌的构思就是,以后每当自己占领一个地方以后,是剧社消除当地人的疑虑,使他们对自己、对华夏军的纲领,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