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跟吴明仁借的。

    ……

    经过一段时间无巧不成书的各种偶遇和各种有借有还之后,吴明仁慢慢地跟姜秋菊越来越熟悉了。

    虽然熟悉了,吴明仁也始终表现得彬彬有礼,一丁点儿都不像是个别有用心的人。

    大部分姜家人,普遍都对他印象不错。

    当然,沈春柳除外。

    沈春柳是个勤快人,她不善言辞,平日里也不爱与村里人来往,每日只顾着从早忙到晚,忙完了地里忙家里,手脚一刻不得闲。

    她心爱的孩子们,各个都出去上学了。

    姜英秀去了帝京,六丫和八丫去了省城,就连最小的七宝,都去了镇上念书,而且不是走读,是住校。

    她若是不让自己忙得跟陀螺似的,这心里头就空荡荡的。

    晚上躺在炕头上,忍不住想完四丫想六丫,想完六丫想八丫,想完八丫想七宝,各个孩子都想一遍,天就亮了。

    明知道孩子们都能出去读书,是孩子们懂事上进有出息,是祖坟冒青烟,是旁人家求都求不来的大好事。

    她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

    听说吴明仁到姜家老宅来了,还给姜秋菊少了姜英秀的信的消息,按说沈春柳应该找他打听姜英秀的事儿才符合常理。

    可沈春柳却不为所动,坚决不往他跟前凑。

    姜英秀的神异之处,虽然她自觉掩饰得很好,但是沈春柳作为母亲,又常常与她朝夕相处,多多少少,也是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的。

    虽然凭着沈春柳的思维,她把姜英秀身上的特殊之处,都当做了当年这丫头给“黄大仙儿”做侍童的福利了。

    不过,虽然说不清为什么,沈春柳却直觉地抗拒任何试图接近自己的陌生人。

    再者说,凭沈春柳对自己闺女的了解,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孩子跟她奶奶家的几个长辈,都是面子情儿。

    她的秀秀,要是说跟她大嫂子或者二丫姐亲近,倒是有几分可能。

    若是说跟她老姑这么亲近……

    那纯粹就不能信!

    所以,沈春柳从一开始,就断定了这个“信使”是有问题的。

    不过她也不敢指出来,自然要躲着他。

    吴明仁倒是发现了沈春柳在有意无意地躲避着他。不过,他并不相信沈春柳有能耐识破自己的身份。

    根据从姜家人嘴里套出来的话——姜家人没有什么保密意识,套话实在是在太容易了——他认定了沈春柳这个黑瘦干瘪的农妇,只不过就是个懦弱、平庸、卑微、没有见识、畏畏缩缩的无知蠢妇。

    这样的无知蠢妇,跟他的目标,绝对不会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