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回答了校长的问题:

    “嗯呢,看过一点儿,不过现在背不下来,只能记住一些主线剧情。”

    然后又把其他老师的提问一一回复了:

    “冬妮娅是保尔的青梅竹马,后来因为思想不一致分开了。安娜是一个线索人物,引发了保尔和一些人渣的冲突。”

    ……

    一屋子人面面相觑,校长状似随意地又跟姜英秀聊了几句《钢炼》的剧情,然后便立即同意了让姜英秀参加跳级考试。

    考试时间定在三天后,试卷题目得现出,不过倒也不算太麻烦——只要直接从过去历届初三的毕业试卷中挑出一些题目,组成一套新的试卷就可以了。

    连题目变化都不需要考虑,直接用原题就行。

    刘家和虽然是高考状元,但是他平常课业也是很繁重的,不大可能有时间把历年考题都给姜英秀一道不落的全讲过。

    三天后,姜英秀再次走进校长室,态度从容淡定地用她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再次刷新了老师们和校长的三观。

    于是,姜英秀不声不响地再次成了话题焦点人物。

    到了初三一班,姜英秀发现一个略有些悲剧的事实。

    她的个头儿本来就不高,跟十几岁的初中毕业班同学们更是没法比。

    班级里原本个子最矮的同学,都要比她高出来一大截。唉!空间的功能那么逆天,她的身高却依然没有显著的进步。看来八成儿是要矬一辈子了……

    一连两次跳级,还都成功了,让姜英秀在姜家的地位,也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虽然杨树沟子村这一片,基本上不怎么重视教育,但是那主要是因为,建国前社会环境一直不太平。

    俗话说得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文化人的本事,在战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老百姓,是看不出来的。

    而建国后,一波又一波的运动、将文化人的地位拉下了神坛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没有文化基础的人家,想要供出来一个读书人,不管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从时间上来看,都非常非常不容易。

    毕竟这种投入的回报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而且投入了一溜十三招,最终能否有回报,也还是不确定的。

    所以,大多数人的眼光,在招工、参军、考学这三条道路之中,最看好的,首先就是招工,最末尾的选择才轮到读书考学。

    城市平民阶层都是如此,农村尤甚。

    姜英秀突然在读书上表现得这么有天赋,一下子成了十里八村的话题人物。

    当初传播流言的老何家,也说不出来什么了。

    总不能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对姜英秀网开一面,徇私舞弊吧!

    那学校,还能是她家开的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