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好,大周共和国虽然是不知诗书的无父无君之国,但是共和军的纪律却是公认的好。是真正的秋毫无犯,不取百姓一针一线的——人家可是共和国公民,堂堂的地主富农工商子弟兵!什么好东西没见过?能看得上代州这种穷地方的“一针一线”?

    而且根据共和军以往的作风,打下的地盘都要查清土地,然后重新分配——分给有功无地的将士!

    也就是说整个代州的田地早晚都是人家的,一针一线就不要了……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共和军的军纪是出了名的好,一点都配不上“东贼”的名号。所以代州各地的一部分士绅,在共和军侵入后,都没有马上逃走,而是纷纷聚拢到州治雁门来探听风声了。

    而当他们到达雁门县后,立即就被到处张贴的安民告示上的内容给吸引了。

    出乎他们的预料,这份告示上非但没有提及“抑兼并”和“行均田”,而且还提到了两件让他们始料未及的好事儿——开科举和不纳粮!

    “什么?什么?东贼,哦,大周也要举行发解试了?还是在今年?”

    “快看,考中发解试就有举人身份,有举人身份就能免200亩田的两税和一户五口的免役钱、丁口钱及其他杂派……这是真的吗?”

    “这里还有,还可以纳粮捐官和捐举人……捐了官就是官户,可以荫400亩田和一户十口!本人还有机会授实职!捐了举人就可以直接去考礼部试,而且还是终身有效的,这可太好了!”

    “这是真的吗?不是说大周共和国不开科举吗?”

    “怎么不真?白纸黑字,安民告示,这还能假?过去没有科举那是因为没入主中原。在辽东幽燕蛮夷之地开什么科举?有人考吗?现在小武元首志在天下,当然要开科取士,收天下读书人之心啊!”

    “这才对头!治天下还得是读书人……”

    “这下可好了,马上就可以考大周的发解试了……”

    “考不上也要去捐一个,不就是纳粮吗?留在家里也是发霉生虫,不如去换个功名!”

    看了安民告示的一帮士大夫们都沸腾了!

    本来以为大周来了就没科举了,没想到人家也开科取士了,而且条件比宋朝那边还厚。考中了举人就是终身的,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役……考科举和不纳粮是士大夫们做梦都能笑醒的好事儿啊!

    就在这时,忽然有个去开封府考过好几回发解试的老措大来了一句。

    “我等都是大宋的子民,现在国家有难,我等不奋发而起,反而因为东贼开了科举而欢欣鼓舞,岂不是白读了圣贤书?”

    这话一出来,人人都露出了嫌恶的表情。不过也没有人和他辩论,而是四下散去。也不回家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过失?而是入城去打听消息了。

    这些士大夫都是雁门地方的地头蛇,在雁门县衙,代州州衙里面都有门路——衙门里的吏员都和他们有关系。

    现在代州的通判、参军,雁门的知县、主簿、县尉兴许跑了死了,可这些吏员多半是投降了的。通过他们就能摸清新主人的底牌了……

    同一时间,在代州的知州衙门里面,河东军团的总军机武义勇正在和几个穿着宋朝官服的文官在说着话儿。

    他们分别是代州的通判,雁门的知县,还有一个代州的教谕,还有一个是代州的户曹参军。统统都弃暗投明,归顺大周共和国了!

    大周共和国和辽国、金国还是不一样的,不是蛮夷之邦。

    谁也不能说武好古、武义久不是汉人啊!而且大周共和国的元老也几乎都是汉人。

    既然都是汉人,那么大周和大宋一样,都是诸夏之邦。周灭宋,也就不是亡天下了。

    现在的情况和赵匡胤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