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诸部首领来朝见,首先赶到的当然是附近各部族的首领。大禹让各部族村寨将山中的老人们都接回去,子孙不仅要好生赡养,而且要待之恭敬。天子就是在此地下令,禁绝此等风俗,再有如此做者、将下狱受刑。

    推行教化于百越,并使中华礼法统一,当然不仅止禁绝老人山的习俗,这只是一个突破口,而且不能只有法令。子丘大人负责向陆续赶来的各部族首领宣讲五教、五刑之典,先明事理,才能转变时风。

    待到百越诸部首领皆已赶至,在天下众君的见证下,天子大禹则正式宣布防风氏已被斩杀,并又一次公告了他的十大罪状,就是在涂山宣布的“其心险恶、其行祸乱、其言乖僻、其记无方、其顺逆德,为伯君在位不义、待民不慈、交部不友、事上不恭、治风不孝”

    其他的都好理解,但什么叫“其记无方”、“其顺逆德”?“记”是记录的意思,也就是考评其政绩;也可称之为“迹”,就是他的所作所为留下的口碑以及造成的后果。而“顺”是指顺应之意,意味着其人在信奉与迎合什么?

    防风氏死后,百越大部已名存实亡,大禹并没有再强行将其捏合成一部,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一分为三,或者说一分为两个半,又重新册封了两部一国,分别是花越部、吴江部与南闽国。

    新受册封的两位伯君与一位国君也加入了众君之列,此番朝会才真正得以圆满。就在南镇之山上,天子大禹又命伯益大人取出治水时就开始编定的考评功册,当众考论天下各部以及众君的功过得失。

    在治水时,大禹的助手伯益就有一个职责,便是记录各部所领受的任务、完成的情况。治水成功后,又过了这么多年,记录上又添了很多新的东西,该总结各部的功过了。大禹完成众君朝会的南镇之山,后来被称为“计功山”或“会计山”,后世又被称为“会稽山”。

    天下众君朝会、鼎定中华之举,自涂山始,至会稽山圆满。在会稽山之会上,大禹将中华版图划分为九州,每一州都包含众多部族,天子将定期巡视,将来也可任命官员为使者牧守一方,这是加强中央统一治理的举措。

    会稽山之会不仅平定了百越,也安定了天下,众君与万民皆赞颂。大禹是在斩杀防风氏之后顺势完成了这件事,有些细节在历史中早已模糊,流传下来的只是事情的大体过程。在会稽山评定功过时,大禹不仅宣布了防风氏的罪状,同时也承认了其人对治水以及整合百越诸部有功。

    到了后世,也有人认为防风氏死得太冤,后来也有各种传说为防风氏喊冤,但这些声音差不多是两千年后才出现的。而在当时,大禹斩防风氏平定百越,一统中华划九州,天下各部无不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