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点来的,李家兄弟也不会招待他们,因为现在是丁忧期间。

    是不能大吃大喝的,那样就不孝了。

    家人走后,李诫拿起了米友仁和武好古的拜帖,摇摇头道:“此二人都是大才,可惜走错了路,在小道上花费了太多精力。若是将来在科场上没有建树,终究要蹉跎一生的。”

    李譓捋着花白的胡子,看着和自己一样须发花白,显得有些清矍的兄长,只是轻轻叹息。

    论起才干,他自知不如兄长……没有进士还可以做到通直郎(从六品朝官)和将作监,满朝之中,恐怕也找不到第几人了。

    可是没有进士而执掌实职的文资朝官在官场上的日子有多难,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在官场上,抬不起头啊!

    又叹了口气,李譓有些同情地看着哥哥,摇摇头,“明仲,你的文章还是差一点火候啊。你看这一段……”

    “是吗?”李诫伸出脖子,看着弟弟在自己的文章上指指点点,眉头越皱越紧。

    他的文章写得并不差,但是到不了必中进士的地步,只能碰运气,而李诫在科场上的运气,一直都不咋地好。

    而且他毕竟上了年纪,思路没有年轻时那么好了,虽然文字功夫更加老练,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也变得圆滑而没有棱角,无大错,也不能让人拍案叫好……这是文章虽好,但是不能打动考官。

    这样的文章用来写公文、写王言都可以,唯独不能用来科举。

    李诫正皱眉头的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然后就是一个李府的仆人推开房门,随着一阵凉风,赵佶、武好古和米友仁依次走了进来。

    “端……端……”

    李诫耳边突然响起了弟弟李譓满是惊诧的声音,然后就听见哗啦啦的声响,原来是李譓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还把椅子给带翻在地了。

    这是怎么回事?

    李诫扭头往门口看去,就见一个瞧着非常眼熟的青年正背着手,大模大样站在那里。

    这人是……

    “在下开封赵小乙,见过二位李大官人。”

    赵佶开口了,自然不会说自己是端王。

    端王私见大臣是犯忌的——他可以去见王诜、潘孝严、潘意这样的亲贵官,一起吃喝嫖赌都没问题,御史老爷只当看不见,这是宋朝的惯例。

    但是朝臣级别的文官……这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二李现在正丁忧呢,属于一个模糊区域。如果二李的父亲在家,赵佶是无论如何不会进门。

    当然了,赵佶还是报了个假名,这对二李也没坏处。

    “啊,原来你就是赵小乙……”李诫忽然想起又个名叫赵小乙的画师正在挑战画中第一人武好古,没有想到竟然是端王赵佶!

    “武好古见过二位李大官人。”

    “晚辈米友仁见过二位李大官人。”

    武好古和米友仁都恭恭敬敬行了礼。

    “你就是武崇道?”李诫又看着武好古,“我见过你的画作摹本……画得太好了!”

    “先生过奖了。”武好古又拜了一下,然后直起身子打量眼前这位皮肤有点黑,长子一对金鱼眼的六十多岁的老者。

    “先生是……”

    “老夫李诫。”

    原来他就是李诫!武好古没有看过《营造法式》,但是他知道有这本书,也知道这本书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地位。

    此人就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第一人啊!

    “原来是明仲先生,久仰久仰。”

    李诫一直身边的年轻一些,面相有些刻薄的李譓,“这是舍弟李智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