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面,一是土地私有;二是科举考试。

    如果周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把皇上换成元首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国也是有私田的,”武义久道,“依法课税而已!职田当兵,私田纳税。至于科举……要做官可以去考大学,可以去从军立功,可以去竞选公职,机会很多啊。”

    周国的私田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周国的土地面积有限,耕地不过一亿多亩。维持三十万户府兵、骑士后就所剩不多了。因此军事公民之外的地主和自耕农数量不多,但也不是没有。

    譬如在燕地就有不少勋贵地主,武家就有许多私田。在高丽又有十万户中等自耕农,一户有50亩土地,都是纳税的私田。在辽东、辽西,也有少量拥有私田的勋贵和农户。

    但是绝对的主流还是职田!

    而宋朝现在有六亿亩土地,大周吞并宋朝后当然不可能把六亿亩都整成职田,那得有几百万骑士、府兵了,也太多了。所以肯定会保留大量纳税的私田。

    但是周国的私田管理很严,绝对不允许逃税和隐田存在。由于周国的官吏必须拥有公民身份,所以在几个工商城市之外任职的基层官吏,大多是没有私田的军事公民。在清田收税的时候当然不会手软!

    而且私田和职田在经济上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如果私田可以隐没逃税,那么需要负担兵役职田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进而就会出现职田庄园大量破产或经营困难的局面,那么大周公民兵制也就无法维持了。

    所以大周政权对私田并不太友好,持有私田也无法获得让人满意的回报。

    如果周国的官府将这种对待私田的态度带去现在属于宋国的土地,恐怕会遭到很大的反弹——而周国一旦在私田问题上让步,那么周国本土的私田户和军事公民就会遭到打击!

    而在科举的问题上,武义久更加没有让步的余地,因为周国的官制根本没有为科举制度留出空间。

    周国也有考试做官的路线,但是通过考试得到的官职都很低微,在宋朝那边只不过是吏员。考试考出一个县尉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云台学宫的毕业生要入仕通常也只能从吏员级别的小官开始,怎么可能让乡村士大夫一步登天考上个县尉级别的高级事务官?

    而且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很大的负面作用——解除地主阶级的武装!

    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说,读书考科举比从军打仗划算太多了。前者不但安全,投入很少。而后者有可能会送命,投入又大。

    所以科举制度一旦引入周国,必然会造成军事公民阶层逐渐转向科举取士,战斗力自然会逐步崩解。

    苏过摇摇头道:“我国的私田法度甚严,在宋人看来无异于苛政。而书院、学宫又费用高昂。如果全都要私人承担,也只有工商富户能够担待。行之我国尚可,若通行天下,就会绝了寒门上升之途。只怕会徒增无数敌手,使周宋之战旷日持久啊!”

    武义久放沉了声音:“那就旷日持久吧!我们的共和之国本就是两三千年来所未有。行之天下,犹如秦汉之分而合一。如果费数十年之功,易家国天下为天下为公,又有何不可?”

    从某种角度而言,宋周之战将比历史上的宋金之战更为激烈!

    因为在宋人看来,女真蛮夷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所以宋朝的君臣可以屈膝求饶,苟延残喘。而大周共和,天下为公,当然是可以代宋而有天下的。

    如此一来,宋周战火一起,就很难有妥协的余地了!

    另外,科举公平而且廉价的优点,已经深入宋朝的人心。科举不仅是寒门上升的通道,而且还承担着农村财富分配的功能——考中科举当大地主,几代考不上就会没落,非常的公平啊!

    如果周国坚持废科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