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上山,下山,再爬到山顶。不知道转过几个弯,一片村落,果然出现在沈乐面前:

    蜿蜒的石板路,在青瓦白墙间延伸出去,石板路边缘还能听见潺潺的水声。

    道路两侧,一座座低矮的民居紧紧相挨,从边上走过,一伸手就能碰到屋顶肆意生长的青草。

    洁白的墙体已经满是斑驳,门前台阶上,青苔斑驳,脚印稀疏。

    ……氛围倒是很好。这样一个村落,如果开发出来,作为旅游民宿,想必会有很多人愿意来玩吧?

    当然,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些民宅氛围虽然不错,论保护价值,却是远远不够格。沈乐继续往前,半圆形水池对面,一座大宅,安静矗立:

    这座大宅,显然是村落的中心,房高墙厚,踮起脚尖也碰不到墙头的瓦片。两扇大门上油漆已经剥落,还能依稀看见朱红——

    朱漆,这家的主人,曾经是做官的人家吧?而且品级还不低,不然绝不敢用朱门……

    沈乐还在观察门头的结构,导师已经一马当先,跨过门槛。沈乐伸手虚扶了导师一把,赶紧跟上,就听导师笑道:

    “小沈,考你一下,这个正堂最大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随堂考试?

    沈乐赶紧打起精神。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很有把握地回答:

    “这個正堂的前槽采用减柱法,就是用一根粗大的阑额,横跨明间、次间、稍间,让室内空间显得相当开阔。

    这种建筑手法,是明代浙西南地区建筑的特色,相当典型。”

    导师轻轻点头,嘴角含笑,却不说话,大有“看你小子还能看出点什么”的考教味道。

    沈乐定定神,回忆着师兄只言片语的提示,对照眼前建筑,接着往下说:

    “还有,正堂的半圆形拱瓣卷杀,以及斗底皿板形式的做法,又有很明显的闽地特色。老师,您真是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啊!”

    这栋古建筑,以及古建筑的修复,可以写一篇很大的好文章的!

    扩充一下,甚至可以给某个师弟,发一篇毕业论文了!

    “不错不错!”

    导师终于满意了,轻轻拍一下沈乐的胳膊:

    “毕业了本事没丢下。来,干活!”

    测绘的工作,前几天已经干完了。现在,沈乐就和师兄师弟们,每人分了一块地方,抱了个小本子,一边拍照,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主屋正堂东侧……地板朽坏……照片1”

    “主屋正堂东侧立柱……轻微朽烂,朽烂部分长度10*5厘米,目测不影响建筑结构……照片2,照片3”

    “主屋东次间……明间花窗松动,个别花窗朽烂……照片4,照片5”

    “主屋东次间……暗间……”

    啊,古建筑保护的工作,就是这么枯燥。首先要踏勘,测绘,记录它的大小,记录它的风格,记录它的材质。

    然后,按照屋顶、结构、加建、墙面、地面、门窗、装饰构件……等等顺序,一样一样,全部记录:

    哪里完好?

    哪里坏掉?

    哪里残损?

    哪里褪色?

    哪里有不适当的加建,和原有建筑冲突?

    目测、记录以后,再仔细研究,哪里危及建筑结构,哪里朽坏太深,哪里可以补,哪里必须得换,哪里实在没有办法保留。

    出一份整体报告,列明评价和保护意见。预算通过,拿到钱,之后才能动工呢!

    沈乐和两个师弟忙着拍照、记录、填表格,庄师兄扛着一个三脚架,从东跑到西,从西跑到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