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遇到喜庆之事则会心情舒畅,中秋时节的月亮分外明耀,喜是七情六欲中最为积极的情感,遇到喜事时自会让人精神状态分外爽朗,固然人们最爱好的心情状态莫过于喜。然而,喜这样的心情多半不易有,如流行的人生四大喜之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一不是极其难得的情况。喜,原始的意思是听到鼓声响起时,很多人开口大笑,人们的高兴快乐,往往通过谈吐所用的“口”表现出来,因此喜字带有口字。喜的本义是快乐、喜悦,它还会引申为欢迎、爱好等意,如对某人产生爱慕之情时,会用喜欢一词,也即是欢迎他或者对他的特质有爱好。它还可以表示值得庆贺的事情,如喜事、贺喜、有喜等词,不过喜事在实际使用时一般会限于婚事,有喜是女人怀有宝宝的委婉说法,结婚时常用两个喜字组合的囍,谓之双喜临门或喜上加喜,这个囍字来临据说是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关,王安石在登科中举后顺道娶了媳妇,是人生四大喜中的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因此后人们遂两喜组合成新字,不过这个囍字现在几乎只会出现在成婚大事中。

    人的心理状态,常有喜极而泣和乐极生悲的情况,意思指人遇到意料不到的极好之事,会高兴的流下眼泪,而眼泪一般都是常伴随着伤悲时的影子,快乐到极点的时候会逆转徒感到伤悲,但是没有泣极生喜或悲极生乐的情况发生,因为泣极和悲极只会让人的心境长时间低沉,更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诗歌文学中,所要表达的人类情感皆围绕人的七情六欲而展开,伤春悲秋是常见的主题,忧思哀愁自是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然而唯独喜不多见,最早的喜来自先秦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达在风雨之时,见到所想要见到的人,自是满心欢喜。描写恨的诗词有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描写愁的诗句有李白写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描写哀的诗句有杜甫写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描写苦的诗句有张养浩的“兴亡,百姓苦”,这些消极情感的诗句有很多经典名句,而描写喜的诗句不仅少,且很难创作出让人有共鸣的诗句,杜甫在收到官军战胜叛军时消息后,著有“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诗词史上难得的欢喜诗句。

    现代经济学鼻组亚当斯密著有《国富论》外,另有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鲜为人知,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一个观点,人的道德产生与人对悲剧性的遭遇容易产生同情有关,很多时候别人的悲剧,自身或有极大可能也会遭遇,或者大概率会经历其它各式各样的悲剧遭遇,因此人们容易对悲剧性情感容易触发共情之心,亚当斯密也同时言道,与人的欢喜类情感则不易产生共情,因此别人的欢喜欢乐容易遭妒忌,看到别人的欢喜之事是否会产生嫉妒或者给予真心的祝福,每个人的内心自有答案。《道德情操论》中理论颇有洞见,人类对悲剧性情感的确富有道德之心,从世界文学代表作中,描写悲剧的巨著几乎占据了所有经典之作,而喜剧之作,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文学瑰宝的唐诗宋词亦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因此很难见识到描写喜的诗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算是“喜”类情感可读之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大诗人杜甫别具一格的咏雨诗,作此诗时,杜甫在他的成都草堂已经居住一年,也即他在成都安定下来已有一年多,在此之前,杜甫因安史之乱经历过长时间的流离转徙生活,几经辛苦,在四川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安定的生活下来,成都草堂便是杜甫在四川安稳生活的最好证明。此诗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是需要下雨的时节,这时的降雨的确为好雨,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