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早在久远的先秦时期,登的基本义是向神灵进献时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祈祷庄稼丰收的,故“登”被引申为谷物成熟的意思,因此我们农家思想中有五谷丰登的说法,记得小时候,祖父手下的老房子正厅中央依着一米多高的木质立方体谷仓,用来存储稻谷,它的正面都贴有一个用毛笔书写的“登”字,多年后方明白它的寓意。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发生粮食短缺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农家也不再有祈求五谷丰登的习俗,“登”字用于寓意粮食丰收的传统逐渐远去,祈求风调雨顺的宗教仪式更是不见踪影,它摇身一变成为大部分人不可或缺事情,“登录”是也,今日的人们打开手机第一步是登录微信,登录常用的社交软件,网上购物要登录,打开电脑要登录工作网站和影视软件登,总之登录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动作。

    登常用的基本义是自下往上升、由低处往高处行进,因此常用于登山、登高等意,还可以寓意向高处攀升、难度的加大、学问加深及地位的高升等,如科举考中进士谓之登科,孟郊中举后便写下广为传诵的诗篇《登科后》、帝制时代最高领导人即位称为登基、汉语言中有成语“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等。在诗句中,或许让人联想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史上,常常是作者们攀升高处望远有感而发时,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写下名句“夕阳无限好”,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写下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高望远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或许能触发诗人的才情,碰撞出激烈的心绪,从而留下许多传诵的佳作,如陈子昂郁郁不得志时的《登幽州台歌》,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杜甫的七言律诗名篇《登高》,晚唐诗人李商隐叹息夕阳无限好的《登乐游原》,王安石抒发宽阔情怀的《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篇,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该作是作者登上幽州台时有感而发的作品,语言苍劲奔放且富有感染力,是人人所熟知的名篇,尤其是其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妇孺皆知。幽州台,系先秦时期燕国燕昭王所建,目的在于提供夜夜笙歌的环境用来招贤纳才,历史上另有比较出名的“台”,商纣王时期的鹿台,因封神演义的故事而富有名气,再者是三国时期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唐代诗人杜牧写下“铜雀春深锁二乔”,戏谑该台为关押“二乔”所建,由此可见,本是同样性质的“台”,亡国的商纣王所建的鹿台却被成为亡国之台,燕昭王建设的幽州台却被评价为兴国之台,曹操的铜雀台是给曹操及其创业团队歌舞娱乐、夜夜笙歌之用。陈子昂作此诗时,正值北方的契丹民族叛乱,一代女皇武则天抓住讨伐契丹的契机,为提升她娘家人的威望及巩固武家势力,遂派侄子武攸宜领兵出征,陈子昂作为参谋随军而行,喜欢研读唐史的朋友或许知晓,武攸宜因出身亲贵而成为主帅,然而将略不足、不谙军事、轻率出兵致使前线失利。在先秦燕国故地,陈子昂想必是想起了昔日燕国大将乐毅将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事迹,于是豪情万丈的向主帅武攸宜进谏,或许是因为人轻言微,或是因为陈子昂素有书生气缺少实战经验,武攸宜为此谢而不纳,这对于一心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来说,无异于是自己的满腔热血被浇了冰水一般,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于是登上了招纳天下英才的幽州台,想起燕昭王在此招纳贤才的事迹,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名篇《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中的“古人”和“来者”,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以前的人或者后来的人,对于急切盼望着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来说,无法诠释其备受打击的内心思想,因此应该理解为赏识他的领导或者贤明的老板,更高的寓指是庙堂上的皇帝,因此这句诗理解起来为,往回看不见古代贤明君主的踪迹,放眼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