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自战国以来,九州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到了汉代开始成为汉地的代称,也称为汉地九州,秦始皇时设三十六郡,近现代有汉地十八省之称,都是九的倍数,大概率不是巧合而是有思想哲学家在背后发挥作用,可见对于国家的代称,一般都会采用文雅的称号或寓意好的数字,于是中国也便有了华夏九州的称呼,有时候还可以称呼其为神州。今日中国的很多城市都以“州”为名,便是从九州之名承续下来的,几千年历史演变,地理概念上的九州早已经改头换面,战国时期,九州中的一州所辖区域大到今日的两三个省份,如九州中的荆州差不多涵盖今日的湖南湖北两省之地,扬州的范围则是相当于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即苏南地区加上江西、浙江和上海等部分地区。九州的大部分州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地理名词,唯有荆州和扬州无争议的延续至今,它们无可争议的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当然,今日它们所代表的仅为一个区域城市范围。

    喜欢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及其相关影视的朋友,对荆州一定不会陌生,它是小说里面最为让人深刻记忆的军事重镇,历史上的荆州发生过许多刀光剑影的悲壮场面。南宋时期,荆州在抵御蒙元铁骑时的表现,充分彰显出它的军事要塞地位,蒙古大军唯有攻破荆州城后才势如破竹,沿江而下直逼南宋都城临安。扬州也如同荆州一样,也是军事重镇,九州中的其它各州(如冀州、雍州、益州等)想必也是军事要塞之地,不过扬州在军事上的地位远不及荆州城。扬州在军事上的表现,以南明朝廷抵御清军时最为响亮,扬州城的悲壮事迹可透过史可法纪念馆窥知一二,扬州城破后,发生过惨无人道的屠杀,也即清军主帅多铎(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之弟)主导的“扬州十日”,史上屠城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扬州城的屠城事迹较为突出,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大忠烈》便是以南明朝廷在扬州城抵御清军的事迹改编而成,这部电影也说明了扬州城曾经黎明前的黑暗里逗留过。

    论经济地位,扬州似乎一直都处于较好的地位,曾经还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的一线大城市,今日的扬州是长三角经济带成员,作为江南重镇的它,就全国而言,位居前五十名,剔除省级中心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则是名列前茅。隋明帝杨广在位时期,隋唐大运河开凿通航,位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水上运输交通要塞,名副其实的大运河第一城,奠定了扬州辉煌发展的基础,杨广为加紧控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江南地区,发动数万军民营建江都(扬州),多次亲临江都用以威慑江南的地方势力,令人遗憾的是,隋明帝却被部下杀害于江都。隋唐以降,经济中心逐渐从中原地区向江南地区转移,扬州的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发达起来,成为富甲一方的东南大都会,便有了盛唐时期的“扬一益二”之称,扬即扬州,益是指益州(成都的古代称呼,九州之一)。扬州排在益州的前面,也就在盛唐时期,扬州的势头还胜过益州,到北宋时期,扬州依然是东南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哪怕是经历了“扬州十日”的摧残,占据漕运交通要冲的扬州依然可以发展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

    今日的扬州,虽然仅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尚存,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其古时候的广陵和江都等称呼,俨然变成了市辖广陵区和江都区。历史上的扬州,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尤其在古代以水上运输为主的交通模式,使得扬州经历过多次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次繁荣是隋唐时期,晚唐时期小众诗人皮日休曾写到“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足见当年扬州繁华的景象。到了近现代时期,运河淤塞的影响逐渐凸显,加上现代公路交通及铁路的逐渐普及,依靠漕运优势而空前繁荣的扬州逐渐式微。纵向来看,曾经作为一线城市的扬州和成都,扬州已经慢慢淡出一线,退居二线,乃至沦为三线城市,而成都依然是国家一线城市(或是准一线城市),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扬州的经济基础还是不容小觑的,经济总量依然胜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