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当月球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的黑暗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古人们这天的月亮称为朔月,又叫新月,不过这天的月亮往往肉眼看不见,随着月亮绕地球公转两三天后,也即农历初三、四这两天,我们能看见的月亮似弓形呈小银钩样,诗人白居易曾在九月初三夜时写露似真珠月似弓。当月球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面正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日,这两天的月亮称为望月,也叫满月,月影呈圆形,我们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俗语,不过常常把将农历十五的月亮叫做望月,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的望月,很多人都会抬头仰望它,因为这天早已经演化成为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中秋节。从天文学角度来看,望月是指农历十五时的月亮,受人们最为关注的望月则当属中秋节,古典时期的中国文人历来有悲秋情节,再加上古人缺乏现代天文知识,而产生对月亮的崇拜情节,因此中秋节这天的圆月成为最易触动人们心绪的望月,现在的中秋节对普通民众来说,成了一家人齐齐整整的团圆夜,故演变成家好月圆庆中秋的优良传统文化。

    皎皎空中孤月轮,三五共盈盈之时,尤其是中秋节这天的皎洁月光,容易激发人们的思绪,记得有一年在月圆之日,在赶回家的路上无意抬头望远方的看到前方皎洁的月光,才豁然想起是十五夜,顿时在脑海中显现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只要不下雨,弯月挂在天空中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常见之物,人们自然会产生惰性,然而十五晚上的月亮不一样,一般是一月中最为明亮的时刻,是人们最容易举头眺望的夜里,犹如李白最为浅显易懂的古诗《静夜思》所写的那样,举头望明月。看到皎洁的月光,多会触发情思,对于那些精通诗词歌赋的人来说,才思涌现便会挥手一笔便会作诗,因此我们能读到多首古代文人因望月而创作的诗篇,小孩子的启蒙诗《静夜思》便是诗人李白望月时创作的,上面提及的诗人王建,在明月之夜创作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出自岭南的宰相张九岭,在看到皎洁的月光后写下了他的名篇《望月怀远》。因望月而留下经典诗句的远不止李白和张九龄等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曾有文人墨客留下望月诗篇,不过我们能赏析到的佳作多是出自唐代,望月诗篇的天花板想必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王建的《望月寄杜郎中》次之,再次之的还有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和李群玉的《望月怀友》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诗因首联“海生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宏阔而备受后世文人的称赞,这首诗是张九龄受到政治排挤而被罢相后的作品,与其《感遇》十二首系列是差不多同时期的作品,对于厕身高位的张九龄来说,罢相到地方任职自然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故有安慰自己的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诗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所作,张九龄在失意时,看到皎洁的月光,郁闷的内心使得诗意大发,便留下了这首经典作品和《感遇》系列诗。诗的大意是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虽各在天涯却可仰望同一轮明月,故乡亲人埋怨月夜漫长,整夜无眠的思念情人,熄灭蜡烛怜爱满屋子里的月光,我披衣在屋内徘徊深感夜露寒凉,无法忍受未能将月光捧给你,但愿能够与你在梦乡相见。从诗的大意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篇,是作者远离家乡后,看到盈盈月光后触发思念之情而写的,也是遭受贬谪后内心郁闷后激发才思而写的。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篇“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样具有雄浑广阔的意境,月出东斗是平常的自然景象,但是经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