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烦躁,一不当心很容易就会出事。

    换上老马之后,再就是要逐个检查爬犁的榫卯是否牢靠,牛皮带是否还有足够的柔韧度来捆扎一些要害的榫卯关节,会不会在过往的一年中,因为疏于保养而变得硬脆。这是很要紧的,倘若爬犁子在半路散架了修不好,那货物就得分着装,甚至要抛弃一些辎重,等来年再回来取。

    这方面的功夫就花了大概六七天,等到货物全都换装好了,余下来的马车也在开原卖掉,这时候第一场雪也停了下来,天色总算放晴了,但却变得更冷,四面八方全都是银装素裹,没有丝毫的异色——这第一场雪就下了四天四夜,直接把整个辽东全都上了冻,即便是在开原这样的北方,今年也算是冷得很早的了。

    天气冷了下来,但又还不算到大冷,雪一停,大家反而比之前还要更加活跃,忙着利用最后一点时间来做猫冬前最后的准备,周老七也忙活着再给自己置办一点过冬的东西,他从酒馆老板娘那里受教不少,那也是南边来的新移民,自然知道南方人该怎么对付北方的冬天,周老七在她那里吃了两顿莲藕炖排骨,首先学到了一点:莲藕可以制成盐水罐头,甚至不需要罐装,只要有盐水时常更换,可以保鲜半年以上,其次就是他作为一个南方人准备的衣服还是太少,太太少了,只有棉服是绝对不够过冬的,他必须得去买一身皮袄、皮帽甚至是皮手桶才行。

    这的确是超出了周老七的认识,毕竟在南方,因为棉花本身价格也不便宜,好棉袄的价格几乎连都赶得上皮货了,从价格来说,似乎这两样东西的御寒力度在南方人看来差别是不大的,在叙州很少见到富户穿大皮袄子。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货物可以选购了,到了云县,更不必说了,周老七到离开的时候大家还在穿短袖短裤呢!皮草在云县压根就没有什么销路,从叙州到云县,南方人吃羊肉都是连皮吃的,这一点在北方人中往往引起惊诧。

    在开原这里,皮草就是很常见的商品了,深秋穿棉袄,小寒穿羊皮,到了大寒时节就看家底了,辽东普遍以貂皮为贵,一身贵重的貂皮裘是可以引来女金贝勒争风吃醋的,貂皮也是保暖的上品,轻便、暖和,而且还防水。鞑靼人则看重狐皮中颜色纯正的,这两种皮毛在开原的货色都不是很齐全,而且价格特别昂贵,据说好货都是送去京城卖的,本地百姓这个季节穿羊皮袄,更冷了就五花八门了,什么狼皮、狗皮都有,杂色狐狸皮已经算是富户的穿着了,貂皮根本不敢奢望,再往上更稀有更难以捕捉的灰鼠皮,更是连谈都不会谈起来。

    实际上,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来讲,狼皮适合做褥子,且因为较为沉重压身,硬要做成袄子,也只适合在隆冬腊月,深夜时分最冷的时候出门挡风用,旅行时穿狼皮袄是不实用的。周老七经指点买了一领狼皮褥子,一身羊皮袄子,一身杂色狐狸皮的袄子,勇毅图鲁送给他一顶旱獭毛的帽子和围脖,就这样凑齐了一身过冬的衣服,这也差不多够了,一般北地百姓过冬也就一两件皮袄,谁也没有天天换的。就这样他花了十两银子——主要就贵在狐狸皮袄子上。

    除此之外,还又买了一身毛衣裤,买了带毛鞋垫子,还储备了大量的乌拉草,这是女金人最推崇的辽东宝草,垫在鞋里非常轻暖,可以隔绝地下的冷气往上钻,因此他又买了一双大码的棉鞋,一来二去,银囊大空,行李又厚实了不少——最后犹豫再三,还是又花了一笔钱,买了一副茶色玻璃镜,这个是两个镜片缝在绒里布条上,给人绑在脑后用的,不像是买地的眼镜,这个玻璃镜没有度数,主要是用来在雪地上行走,防止眼睛被阳光刺伤的,这有一种特别的名词叫做‘雪盲’。周老七虽然完全不知道有没有必要,但这时候已经买得麻木了,既然老板娘要他买,他也就浑浑噩噩跟着掏钱就是了。

    如此,等到一行人再次从开原出发的时候,周老七简直可以说是在北方过冬的老手了,装备比几个番族还要齐全,勇毅图鲁他们没买玻璃镜,认为这东西贵而且容易坏,他们还是用鞑靼人的老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