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却非常合情合理了,因为虾夷地去年冬天下了一个月的大雪,要不是李魁芝还有点本事,又受过培训,灵机一动,组织跟随的移民建冰屋,他们一定会有人被冻死的。又是干旱,又是极寒,虾夷地的原住民活不下去了,不往南迁徙怎么办?

    不仅仅是虾夷人,甚至更北一些,苦叶岛那块,乃至通古斯沿海那片,更往北,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也有南迁的,当然,就几百人,如果不是李魁芝一干人去了虾夷地,也有人在苦叶岛勘察地理,华夏这边都不会注意到这点,但要考虑到,因纽特整个族群,在几百年后也就那么几千人,几百人南迁,这数目已经不少了,可见北方的气候现在究竟严酷到了什么程度。

    按谢双瑶派去苦叶岛的地理勘查小队传回来的报告,水银温度计都不够使了,也就是说,低温已经低于零下三十九度,至于再往多低测不出来,得要更先进的温度计去才能给出具体数值,按照谢双瑶的估计,苦叶岛还是岛屿,要比内陆暖和一些,建州女金去通古斯定居的那批人,在冬天需要面临的可能是零下五十度的严寒。

    零下五十度的严寒,搭配着的就是今年福建道、广府道明显凉爽的夏天,甚至谢双瑶感觉一个空调扇就足以度夏了,最高温普遍在35c左右,也没有几天,30c的天居多,大多数百姓都认为今年的夏天是很宜人的,配合上水泥房较厚的墙体,很多人一整个夏天都还盖着被子哩,前几年热得晚上在院子里睡竹床的事情,似乎很快已经淡化为回忆了。

    百姓们欢度着这个凉爽而丰收的夏秋,而谢双瑶等管理层,却是庆幸于他们及时地开始了南洋方向的开拓,从农业角度来说,这个高温天气已经是双季稻的极限了,明年的天气如果再凉下来,福建道、广府道和鸡笼岛,这些老华夏领土的最南端,减产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只能改种单季稻和耐寒作物,譬如土豆、小麦作为补充。好在他们拿下了南洋,否则买活军政权的一大基石——永远充足的粮食供应,就要因此动摇了。

    缺人啊,南洋也缺人,其实通古斯那里也缺,因为气候的关系,那边的建州人有点儿无处可去了,往南去草原吧,草原也闹灾荒,打入关内没这个本事,又需要吃的……怎么办?他们只能向买活军求助,希望用矿产和买活军换粮食——矿产那里来呢?他们希望买活军派出专家来勘矿,并且教他们开采,甚至邀请买活军把重刑犯流放到通古斯去采矿,由建州来确保他们的安全,在罗刹人的虎视眈眈下保住矿产……是的,想要站住通古斯可不容易,因为气候的逼迫,罗刹人也在开拓他们的实控范围,谢双瑶对于他们出现在通古斯并不诧异,历史上,罗刹人顶着低温,就是在这个时期于通古斯搞开发呢!

    童奴儿还真有点本事,隔了千万里,也算是号住了谢双瑶的脉,知道她大概率是舍不得通古斯这块资源宝地的。谢双瑶心想,在这个严酷的时代,能折腾出一番动静的人真的都不简单,这个老头子不肯南下,宁可顶着低温去通古斯,居然也没被冻死,还给儿子们出了这个主意。虽然敏朝帮助建州人在通古斯落脚,也是之前承诺过的,但承诺要兑现,还要更细致的谈判和更赤裸的利益交换,建州人一发现罗刹人也在窥伺通古斯和他们的聚居地,就直接想到了用武力来换粮食的做法,愿意做通古斯的戍边人,这思路还挺灵活的……

    只要这个口子一开,流配宁古塔以后就变成流配通古斯了,甚至把思路打开点的话,矿工除了挣工钱的自由民,苦刑犯之外,说不定还会加入被捕的罗刹战俘什么的,只要有罗刹人到通古斯来定居,建州人就可以入侵村庄,把人捕回去做矿奴,毫无疑问,这能促使通古斯矿业的发展,对买地和建州双方都有利,对建州的好处要更大得多,不管他们最开始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处于什么地位,住久了,这块地方就是他们自己的了,谢双瑶对于这个套路是很熟悉的,她在这件事上也给了自己的答案:想要粮食,可以,买活军愿意和自己人做买卖,但要注意的是,买活军也只喜欢和自己人做买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