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难耐的大老爷们放回乡野里去,让他们祸害府城周边暂时还算是安稳的乡村?

    想太多了!按照如今特科衙门的做事风格,这些学不会听话的人,最后很可能就是这样不知所终了,反正回家是不能的,流民大部队也不要了,他们大约最终也会化为一具在灾年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饿殍,不知在哪里被野狗给啃吃了吧!

    山阳道的流民,身体素质普遍要比通州流民更好一些,宗族在紧迫的年代,毕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能成群结队地走出家乡逃荒的,都是强者,不过,他们却不会因此就和官府对着干——也正因为他们有主心骨,没有那么饿得发狂,理智犹存,便都还知道,和官府对着干,是不可能有好果子吃的。

    只要还有一口饭吃,这些宗族便很容易妥协,而他们也能遵守规矩,只要有一个人能够领会,便可以确保其余人都知晓听从,如此一来,尽管管理的人还是那么的少,而流民还要比京畿那一带强势很多,但迁徙路上,到底还是保留了比较良好的秩序,他们从安德府一路前行,忍耐着越来越稀薄的粥水,慢慢地来到济州——在这里,流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扩音喇叭,还有那虚无缥缈的,咸饭团的许诺,因为在济州,买活军就正式接手流民处理了,办事处拿了敏朝朝廷的钱粮,接过了把人送到买地的责任,济州也是特进士的一个界限,再往南去,就没有特进士在州县里任职了。

    经过了这一路的教育和自学,京畿流民们已经不是离开家乡时的模样了,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他们从根本不知买活军为何物,变成了买活军最虔诚的信徒,不论是对买地的富饶,还是买活军的强大都深信不疑,唯恐有一丝违逆买活军安排的想法出现。

    就譬如这会儿,山阳道流民刚流露了一丝想要赖在济州府吃救济的想法,便被立刻严厉地呵斥了起来,“赖在济宁?呵,只有被逮了去挖矿的份,还想着吃买活军的救济?可知道济州府已经没几个特进士了,衙门里的老爷,看待落单的流民,是多么的虎视眈眈?你当他们看的是人啊?他们看的是钱,是矿,是肉!你?你不过就是一头肉猪罢了,还想着算计得过他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斤两,只是惹人笑话!”

    话不中听,可道理让人无法反驳,流民群里刚起来的舆论浪潮便立刻被扑灭了,这些眷恋故土的流民们——山阳道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宗族强大的百姓,他们是尤其舍不得离开家乡的——他们嘴唇翕动着,不甘心地发出细细碎碎的噪音,但却不敢用家乡话和身边的族人们轻声抱怨:这也是规矩的一条,必须用官话说话,行走时不得高声笑语,必须保持沉默,触犯了任意一条,若是被巡查的大人们抓到了,或者呵斥,或者拉出队伍就是一顿鞭打!

    队长这里,虽然没有鞭打的权力,但他可以高声呵斥,引来巡查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就是逃不过的鞭打,因此众人虽然偶尔也能低声交谈,但这会儿却无人敢于抬杠,就算是愣头青,也被长辈兄弟们猛然瞪了一眼,不再继续意气之争了:这还没吃上饱饭呢,脾气就涨起来了?再说,这想法也是天真!这些年来,年年旱灾,就算在济州府死皮赖脸赖到明年,回家去种地了,明年又旱那该怎么办呢?

    山阳道这里,没有通州那么旱,但水位也很浅,沿着河堤两岸,流民们一路走一路都能看到纤夫们在整修河滩,他们不着寸缕,身子黝黑油亮,肌肉干巴巴的盘在身上——但毕竟不是骨瘦如柴,在肌肉和皮肤之间,似乎还能隐约看到一点儿脂肪的影子,在运动时作为肌肉滚动的润滑。

    伴随着劳动号子,他们挑起了沉沉的担子——这些漕工他们是有力气的!队伍里的流民们从那挑担弯曲的幅度,还有行走时颤动的艰难,推测着一担的重量,并且不由自主地和自己对比了起来,他们有些不甘心地吞了吞口水:现在……现在当然是不能比的了,若是在从前的好日子里,吃饱喝足又没什么病痛的话,大概一担子也能来上这么三四百斤的!

    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