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锦衣卫都能直接越过皇帝去申饬地方官了?田任丘瞪了文书一眼,摆了摆手,他依旧在随意地翻看着消息折子。

    “此事的原委,我已经尽知道了,无非就是要给被纠集起来的河工找些事做,再把其中一些头子带去买地罢了,买活军对百姓太好,自然就有河工依附过来,若不能妥善打发了,是要出事的。各地的亲民官便是知道这点,才仔细配合,便是这些刁民,别人出力,他们便连一点钱也不肯出,危言耸听,竟不怕引发大乱,非得挑拨是非,只图一时之快,竟不惮于引来官兵,让大江成为接战场了!”

    他好气又好笑地把折子扔到了案头上,“真是只有一时之智,却无寸远谋!若是朝廷听信了预警,真要动兵的话,他们就不想想,这军饷该从哪里来吗?到时候,就不是破些小财了,只怕是倾家荡产,沦为乞丐也未可知啊!”

    锦衣卫谈到官兵,那股子厌恶和轻鄙是没有任何遮掩的,也的确,现在大敏的军队,除了极少数之外,军纪败坏已经到达人神共愤的地步了,这一点除了武将系统之外,没有任何其余官员会为他们掩饰,朝廷对这些军队,也是捏着鼻子在用。买活军的兵,军纪军容比较起来都要好得多了,这其实也是未曾大肆宣扬的共识。

    “毕竟是山野村人,没有见识,也没遭过什么兵乱,因此才如此天真。”文书也是笑着附和了一句,“这要是之江道的百姓,绝不会写这封信的。他们那里讨倭是讨得多了,可谓是吃足了苦头。”

    这是实话,沿海的百姓,除非在倭寇和官兵之间,才会不得已选择官兵,自从买活军崛起,把倭寇扫荡一空,他们是绝不会去官府告发造反的,就是各村打群架,也宁可去找买活军的办事处来评理,反正绝不会惊动官府,这就是他们经过上百年血的教训,经验丰富的地方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值得敏朝衙门自得的呢?

    田任丘扯了扯唇角,见天色有些暗了,便示意文书去拉亮了电灯,沉思片刻,在折子上做了节略,道,“送去御览,听上吩咐,此事我等不可自专。”

    “是是,大人说得是!”

    这文书自然不会顶嘴,慌忙躬身应是,犹豫片刻,嗫嚅着还是没有说话,碎步退了出去。不过,他想说什么田任丘其实也很清楚:事情本身不大,只需要一纸回文就行了,但不能耽搁,否则只怕小事化大。可皇帝那边……也不能说不勤政,这些年来事真没少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工作重心在北面,对南面的奏报只怕没有那么上心,而且,近来天子又在操心京畿一带的旱情,若是一个阴错阳差,把事情耽搁大了,反而不美。

    这些道理,难道田任丘不知道吗?但他既然要压一压,那就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在,犯不着对一个文书解释什么。将他打发走了,又发落了几件琐事,等到快入暮时,又有人带着札子从城外返回,田任丘取来之后,翻阅了一下,眉头便皱紧了,他不再耽搁,立刻去行宫准备面圣。“回府交代一声,今日入宫,回来得晚,不再见客了,请客人们都回去罢。”

    他所说的,自然是云集在府邸外前来拜谒的各路宾客,现在田任丘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很多地方官员,入京之后都要前来投帖候见,或者是真的心有锦绣,想要和田大人共商大计,或者只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对田大人的敬畏,总之,不管有没有话说,等是要等一等的,不然,别人岂不是要认为你对田大人有什么意见了?

    别的不说,特科出身的官员,都以田任丘或王良妃为马首,这两人总是要来拜一个的,因王良妃并非总在京城,田任丘府上,比几个内阁大臣家里都还要热闹,外院倒坐南房那一溜房间平时都是坐满了的,每个月光茶水都是不少的钱。田任丘也不是日日有空见客,实际上他觉得这完全是‘形式主义’,并不以为然,只是囿于多年来的风气,不好从他这里废了这个规矩罢了。

    几句话吩咐下去,也算是为自己府里省了一些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