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晋出身的阿巴嘎部,都有了外心——谁也不乐意自己手里肥美的草场被抢走。

    因此,虽然现在大汗还是在往自己兜里划拉银两,赚得或许比过去还要多得多了,但比起前几年,名声好得可不止一星半点。他威望日高的同时,福晋们也不得不面对如今的事实,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社交需要的开销,远超过嫁产的收入,必须想办法搞钱。

    察哈尔、喀尔喀、土默特的福晋,娘家近一些,又比较有家底的,尚且还能仰仗娘家的供奉,但只出不进也不是事,福晋们都是往娘家带口信,让他们来察罕浩特做生意,卖羊毛、矿产,贩回去棉布、茶叶,还有带回去《走近科学》的话本,联络娘家人来学拼音,回去读给亲戚们听。

    她们从这样的生意里,获利不少——这样的生意总量不太大,大汗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怎么计较她们买进售出的价格,就这么说吧,规矩都是定给没关系的人的,说是布里亚特和喀尔喀的货,都是按买活军收价的九成收货包运,但真要有关系,大臣抬抬手,九五折收货又有何妨呢?

    或者磨缠着大福晋,私下给些孝敬,用大福晋的脸面去边市街拿货,就按买活军卖价加个半成(瓶子在心里算了算,很快运用途中从鞑靼语数学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答案,105拿货,比110拿货省了5个百分点)。里外里,都能保证娘家人比别的部族要多赚了近一成。

    不要小看这一成,千两银子的货,就百两银子的出入了,这百两分给福晋一半,娘家人也多得了一百五十两,这一百五十两就是体面所在,底气所在,是草原上的尊严体现。福晋这里,对上孝敬,对下赏赐,对外打点,哪怕最后落到手里的只有个七八十两,那也足够买一冬用的煤球了,这样的买卖多做几次,棉布衣服,牙具……送回娘家的礼,这不就都来了吗?

    “这都是娘家距离近的,我看多是喀尔喀福晋才这么做,察哈尔福晋的娘家自己就能和边市做生意,用不着这么办——不过,有个识途老马带着,生意也的确会好做一些。”

    瓶子这么判断着,珍儿也点了点头,“不错,鞑靼人直率,也不是人人都会做生意的,能有自己人帮着,总是好事。再说,就算不是喀尔喀福晋,能给边市街带生意,也是有好处的。”

    她举起手搓了搓手指,瓶子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茫然地看着姐姐,珍儿先是一愣,一下又笑倒了,“哎,都忘了你没见过钞票——那是买活军用的钱,都是纸做的,这是在数钱的意思。边市街会给带生意过去的中人们‘返点’,比如说,你牵线做成了千两的生意,完事别的不论,边市街会返给你六十两的钞票,这钞票可以用在边市街买东西,而且——结算优先级比银两高,这么和你解释吧——”

    结算优先级是汉语词,又是直接拿了发音来用的,瓶子不可能懂,她不免感到了一种落后的焦躁,简直恨不得立刻就爬起来上课,因此,她极其聚精会神地听着珍儿的解释,一下就抓住了精髓,“就是一个东西,价格不变,但是拿钞票去结账的人先买先挑,用银两结账的人,就得靠后呗。”

    “就是这个意思,我妹妹真聪明!”

    珍儿的褒扬,只换来了瓶子心不在焉的一笑,她又赶紧开始琢磨这种办法的意义了——就像是赞叹考试买货的绝妙之处一样,这种钞票先结账的办法,好处又让人越想越是心惊,她忍不住就感叹了起来,“怪不得都说汉人狡诈,这伎俩一个接一个的,还都是这样的巧妙!我们鞑靼人性子鲁直,可不是只有被戏耍的份儿!”

    “是啊,所以说,别看这六十两是钞票,真拿出去换,至少可以换六十五两的银子,有些大福晋自己的娘家就在附近,生意做得大,她拿返点拿得也多,就兼做换钱生意,把自己返点来的钞票又换成银子给别的台吉——”

    珍儿又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说,“哈纳土门福晋就是这么做的,大汗也睁只眼闭只眼,囊囊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