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可占到成甚至一半,这是个很可观的数字了。不论是消灭器械还是消灭士兵,都可以对这个国家的战力进行削减。等到了热兵器时代,设空手士兵战力为100的话,武器的战力,可能会爆到几万,甚至更过火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

    若是这样的话,杀死敌人有生力量,对于总体战力的削减已经是无关紧要了,这也是为何冷兵器时代从来没有人喊着‘不杀俘’,到了近现代,杀俘才会成为一种丑闻,对于已经没有作战能力的俘虏来说,杀不杀影响已经不太大了,战胜方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把战俘维持在自己的控制下,直到战争结束。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没有这种退出机制的,俘虏被释放回去后,没有多久就可以卷土重来,想要运送回去当做奴隶,对粮草的消耗也是极高,很多时候想要结束战争就要尽可能的杀人,杀死对方军队的有生力量,一个将领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这句话里的词汇是新的,但道理其实并不新奇,无非实事求是而已。

    就像是白起,他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在后世来看这简直是惊世骇俗的残忍,但这是因为他特别灭绝人性,以杀戮为乐吗?并非如此,而是在当时如果不杀俘,胜仗就等于是白打,甚至秦军还可能因缺粮哗变,导致此战由胜转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从多年来的历史主流评价来看,白起与赵国之战仍然还属于争霸战争的范畴,他的行动是可接受的——这40万至少都是敌军,秦取胜之后,也的确正规治理了被攻下的土地。

    虽然那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但从战国至今,在买地之外的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达到质变,争霸之战依然是如今天下主流的战争形式,那么,如果用争霸战争的标准去衡量买活军在敬州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那最该得到褒扬的是马千户,马千户出色地运用权术,让该死的人都死了,至于他们是怎么死的,死时是清醒还是糊涂,这完全是下一代生产力的问题,在争霸战争里追问这些都属于矫情的——这是战争,不是过家家,战争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杀死敌人,不波及妇孺已经是心慈手软的表现了。

    但谢双瑶能就这样若无其事地接受吗?主流评价就代表了所有人的感受吗?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在买地成长起来的金逢春,对于大溪坳事件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因为她多少算是下一代生产力里成长起来的吏目了,或者说至少下一代生产力已经开始浸染她的精神世界,而曹蛟龙也表达了对这种战争的本能不适——争霸战争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就能毫无芥蒂地接受它,主流有时候并非代表大多数人的喜好,只代表了大部分人在生产限制情况下的博弈平衡。

    这种博弈平衡体现在战争上,就是如今的底线了——正当的战争,是一场被局限在交战双方中的游戏,只要对游戏以外的百姓没有伤害,游戏内发生什么事,并不予以限制。所以,马千户的行为可以说符合主流,还在底线之上——但毕竟还是反人性的,总是会让人不那么愉快,熟悉战争的人往往会感到一种无奈,那就是虽然不喜欢,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一般人往往会视为是人生的无奈,但在谢双瑶来看这主要还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底线这个东西,总是会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的。

    就像是上古殷商时期,那时候吃人肉的花样还多到因此创造了不少汉字呢,比如说脯——这个词最早的意思就是风干的人肉,哪怕是糖前后,吃人肉充军粮的事情还时不时能听闻,甚至有黄巢那样用人肉来流水线生产军粮的军队,但到了现在,哪怕没有买活军,很显然大多数军队没被逼到那份上也不会把人肉视为正当的军粮来源。

    道德标准的改变,就是因为上古时代到现在,至少农业技术、种子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亩产量还是有所提高的——亩产量就是道德的底裤,亩产量有多高,底裤就能拉到多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道德,这东西实际上就是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大家对于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