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去,再没有消息了。

    少了这个大施主,这住持又是过惯了富贵日子的,见王小芸生得还算貌美,也是有心撩拨,三不五时,便送些名贵玩器给她,又做些绫罗绸缎的好衣裳送来,这王小芸本也是年少不知事,在庵中什么粗活不做,享福惯了,又见这花花绿绿的好衣裳,再想到家中的棉布衣裳,便有些贪恋富贵的意思。住持又夸口男人的好处,无非是把王婆劝潘金莲的那些话说出来,灌了一肚子的迷汤,又勾搭城中的风流恶少,软硬兼施,到底把王小芸给勾住了,迷迷糊糊舍了身子。

    头一二年,确实是春风得意,那恶少迷恋王小芸,出手十分大方,住持也要笼络她,王小芸只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是不错,家里人听了风声来带她回家时,她还不愿回呢,还说了些嫌贫爱富,不好听的话,母亲气得回家病了一场,从此便不认她这个女儿,王小芸打发人往家里送节礼,都是不收。没过几年,听说他们是阖家离开本地,想来是脸面全无,无颜再住在此地,为了别的儿女婚事着想,只能去个新地方了。

    王小芸这里听说消息,也是年岁渐长,到底比从前懂事了些,仔细寻思一番,也觉得这庵里并非久留之地,原本惯往来的几个少爷,如今来得也少,态度也不如从前热络,偶发口角,也不和从前一样又是送礼,又是赔好话地来哄,住持又收留了一个貌美的小义女做姑子,眼看着是要走自己的老路。一颗心也逐渐冷却下来,恰好此时,因原来的施主少来了,住持又撮合她和一个外地客商,王小芸应酬他几日以后,虽然也得了些银钱,但却因此染了下红淋漓的病,请大夫吃药,一点积蓄花用得也差不多了,好不容易有起色,却偏偏此时又有了身孕。

    这孩子,便是她想生下来,也无人愿意认,王小芸只能咬牙用最后一点积蓄请大夫来开药,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大夫那摇头长叹的样子,那天晚上,王小芸捧着肚子,嘴里咬着手巾,在禅房里翻来覆去,心头又是愧悔又是怨恨,从此便立下了要离开此处的愿望。

    有了这个愿望,接下来的动作也就顺理成章了,买地的招贤令她是看到过的,也知道女子去买地不要什么本钱,王小芸略修养了几日,又仔细做了筹划,正好时逢深秋,庵里为了过冬,储存了不少柴火,这一日住持又在招待多年的老香客‘吃斋饭’时,她便在马棚里放了一把火,乘着众人赶着救火,潜入住持房中,将她留意多时的金银细软,一发打包带走,用污泥涂了脸,乘船南下来了买活军这里,从此痛改前非,换了一种活法。

    以她原本的教育水平,要考吏目的确比一般女娘容易,王小芸自也是有能力,有心机的,因此得到不少机会,不过,她素来是形单影只,很少和人说起自己的老家,更不去任何同乡会,便是因为这段过去实在是不堪。她和那些自小被卖进去的苦命人还不一样,如今既然已经清醒过来,便深以自己的经历为耻,更怕住持或者自己的家人也来了买地,到时候相见,也实在是难堪。

    在买地时,还算是好的,买地的女娘多,她不算太显眼,并没发现自己有这毛病,谁知道出了买地,一路走来,凡是有人骂表子,王小芸便不由得感到抬不起头来,仿佛只能低头听人数落,自己并无一语可以回应,甚至是一离开买地那熟悉的水泥建筑环境,见到从小长大的码头模样,她便感到心里发怵。

    这种情绪一路困扰,她却偏偏不能和旁人说起,心中其实很是煎熬,因此她又想和金娥近一些,在遇到旁人嬉笑时又恨不得立刻和她拉开距离——金娥的身份,大家从脚就能看出来,是无可隐瞒的,王小芸一路和她同行,也分不清大家是只认出金娥,还是火眼金睛地把她也分辨出来了,又觉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仿佛都在脸上写着,任何人看了都要摇头,都看不上她,包括此时的工作,也都是蒙骗得来的,倘若同事都知道了她的过去,便连工作都保不住了云云,一路上寝食难安,面上还要佯装无事,确实是难熬得厉害。

    便是心中一再宽慰自己,收效也是甚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