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得权力的群体最可用……女特进士当可发挥比神庙税吏更积极的作用……”

    “要摒弃原本宦官因宠特拔的做法,把特科进士规模化、制度化、扩大化……要保证皇权系官僚拥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工业流程设计、体系设计学要去买地系统化学习,要引起重视……”

    纵然是已经接触了数年的新学,今日的对话,依然是让皇后有些晕眩的,如果不是她自己也读买地来的书籍,今日皇帝和良妃对谈的内容,简直就像是天书一般了!饶是她能听懂大概的意思,其中蕴含的思想,也让皇后大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慌——这是多大的动作?若是办成了还好,确如皇爷所说,进可攻退可守,可若是办不成呢?要面临的反噬又当是如何的规模?

    公然裁撤内宦,这就等于是把内宦们往死里得罪,皇帝还能全心倚靠的将只有厂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特科不但不能给他提供帮助,反而要他不断的投入资源去呵护,可一人之意,可能凌众人之心吗?如此危险的操作,让一个贪图安稳的母亲如何能不忧心忡忡呢?

    哪怕是从温暖如春的净房中洗漱出来了,躺在了柔软舒适的被褥之中,享受着远胜过坤宁宫的睡眠体验,皇后心中也依然是翻江倒海,半晌没有安定下来:若非良妃闹事,她竟不知道皇爷竟私下已布下了这一局——良妃固然是个很好的解读者,读出了皇爷的心思,但布局者却是皇爷本人,从时间算起,几乎是一接触买学,只怕他心中就酝酿起了这个念头,在命她教导宫人识字,请走九千岁,扶田任丘上位,试开特科起,皇爷就已经在一步步的布局了!

    实在是藏得好……不但藏住了真正的心思,而且还藏住了他对买式新学的喜爱,内阁诸位老大人,实在是高估了儒学对皇爷的影响……太自信了,他们也不想想,实际上皇爷接触儒学的时间,也不过是比买学早了一年!

    不错,说到儒学造诣,甚至皇后本人都胜于皇帝——敏地素来采选宫人,都在京畿一带,因此京畿附近,和皇嗣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儿家,因为父母想法的差异,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机会,尤其是生得貌美的,更不必说了。比如王良妃,她出身秀才人家,入宫之前便是父亲教着识字的,而皇后因家境更好一些,从小还读了四书五经,有塾师教导,并不像是王良妃,只学些《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开蒙的文字。

    而还有些女儿家,如任容妃,她们学的是打扮调理自个儿,是琴棋书画,这就有点儿像是京城一带的瘦马了,若是选秀不成,很多时候不是被卖入烟花之地,就是去大官家做妾室。听说尚且还有延请了江陵一带的瘦马人家来调理自家女儿的,攀附权贵之心,着实令人不齿——这话是扯远了,不过,如今多数时候,入选的妃嫔,文化水平好的就和皇后一样,四书五经都是自幼熟读的,文化程度差的那也基本都是认字。

    而皇帝在登基时的文化水平,差不多就和王良妃差不多,识字是识字的,也会写字,但儒学造诣几乎为零,更谈不上什么自幼浸淫政治了,在阁臣眼中和文盲几乎没有区别,就是‘无知蒙童’,这也并非是他不爱学习,而是敏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没有固定的规矩遵循,可以说是极为随意,尤其是在神庙这里,因为‘争国本’之故,皇帝之父光庙,十三岁才刚刚开始出阁读书,也就是正经开蒙,但迅速又被中断,再次读书,已是十八岁了。

    这十八年间,他完全是文盲吗,并非如此,太监宫人也会教他认字,但在深宫之中,哪有人敢正式给他讲学呢?也就仅仅只是认字而已,十八岁后,才开始有体系的政治文化教育——课程安排却也极为松散,官僚巡讲片刻而已,再无从前神庙受教时的严格紧凑了!在此之前,光庙的政治素养可以说是几乎为零,本人依旧被视作稚童看待——神庙是五岁就出阁读书了,却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儿子拖到了十八岁!

    而皇帝这里,也是如此,光庙登基后只活了二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