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不平,没有任何凭据,悉数都在吏目规范之内,除了写信向纪律委员会举报之外,便是更士局都管不了,更士办案,要有人证物证,最重要的是要有物证,最好还要有实在的损失,譬如说财物、人身的损害,这才好往下办去,若是贪污大案,那不消说了,更士出面梳理,自然有他们的一套,可就如同昨日那样的小事,什么都没有,红口白牙的一句话,他们实在没法管。

    以六姐的习惯,任何事情她是不喜欢一家独大的,大概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是如此。纪律会既然是一般地方吏治唯一的监督渠道,是以情报员就要隐姓埋名,四处游走过问,巡查纪律会自身的懈怠、不法。就譬如昨日那女吏目,她若是初犯,倒也罢了,若是偶犯,都还不算什么,小王只会建议秦老汉写信去纪律会。但既然已是累犯、多犯,而且同事视若无睹甚至还偶然分润好处,往上的举报信还石沉大海,此事便势必要引起注意了,纪律会至少也是个懈怠,若是往下深挖,说不得就是从上到下连成一线,一窝子纪律败坏的‘窝案’!

    【人都需要管的!】在撰写今日工作日志时,小王不由得就在一旁的稿纸上,用铿锵的字迹写了几遍——这句话也是情报局的座右铭,人是需要管的,不但要管理自己,还要管好那些没有自觉的人。

    尤其是吏目这个群体,对于百姓来说,与猛兽无异,那女吏目只占了一朵花的便宜,自以为细枝末节,殊不知百姓感受到的压力,是何等巨大,因此所产生的,对政权的疏离和怨恨,又是何等深刻!

    ——吏目在百姓面前,代表的便是衙门的权威,百姓就犹如手无寸铁的婴儿,毫无还手之力,莫要看是几朵花的小事,今日一朵花,明日一个馒头,后日呢?私下收受一百文,是不是就能把人头税的章给盖了,衙门里平白就损失了两百文?这条红线一跨,来日会走到哪一步,谁都说不好!

    【吏目触法,为害比百姓要大得多,更是比百姓更可恨,一个百姓能触到多少人?一个吏目一天就要接待多少人?一线人员的违法,必须更严厉地处罚,更广泛的宣传,如此才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畏惧的种子……】

    王无名之父,便死于和小吏的口角,他本是货郎,因路过拐角,撞了衙役一下,争了几句闲气,便被这衙役联合一群帮闲栽赃坐罪,在公堂上乱棍子敲死,当时他不过是六岁,亲眼见到父亲被打得没了气息,被母亲一把抱走,抛家舍业,连夜逃往乡下,又辗转投亲来到衢县,母亲含辛茹苦做了洗衣妇,王无名七八岁便在乡下捡鸡毛换糖,又把糖卖了,换点钱来做口粮。

    母子俩在窝棚中相依为命,过了五六年的苦日子——买活军来了!王无名是第一批从衢县去许县讨生活的汉子,在许县,他上学识字,并因为出类拔萃的表现,苦大仇深的身世,很快考入更士局,把母亲接到了许县,母子俩在十年后,终于又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

    而王无名平生的志愿,就是将所有横行不法的吏目极刑处死,若是其余人,或许会对谢要好上位做了局长有些耿耿,认为谢要好是占了出身的便宜云云,王无名却是暗自庆幸不已——他连教官都不是特别爱当,所爱者,便是如今这般,一个个地将这些臭虫挑出来掐死——哪怕只是想象着这幅画面,他也感受到一阵爽快。

    水至清则无鱼,情报局能消灭世间所有的勒花犯吗?不能,王无名对这一点是认识得很清楚的,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没有一劳永逸,只有永远的对峙,永远的博弈,人性就如同水中的沙滩,总会泛起烟尘——但他们去了一个地方,便有一个地方的吏目战战兢兢,就有一方水土数年的清廉平安,若说贪腐是人性难免的泥沼,那么,便总有人一生的职业,就是扬清弃浊,将人心中的阴暗镇压管束。王无名心中甚至遗憾于死后确然没有一个新的世界,他从这种斗争中得到的是极大的乐趣,若有阴世,他还想当个伏魔地藏,当个鬼界判官——善恶有报,到了死后,他还要给那些污浊之辈永远的恐惧和教训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