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起,有了些人声动静。

    秦老汉父女俩,对后山是极为熟悉的,两人都穿着千层底的草鞋,在山间行走不怕石头磨了鞋底,步子迈得很快,不多时便来到林荫深处,那里正有一丛丛灌木,开了红花,晨露滴落,花瓣在晨风中微微颤动,显得格外娇艳,惹人怜惜。秦老汉见了,满意道,“果然是这几日开得最好!动手!”

    当下便和女儿取出剪刀来,将花儿剪下,一朵朵小心排放在特制的竹篮里——这竹篮底部,有竹子做的小格栅,一杠一杠的,花儿剪好以后,放在格子上,便不容易被磕碰了花瓣。等到这一层采满了,拿出一个竹编的疏孔帘子一盖,又将格栅卡进去,便又是一层。一个大篮子可以装两层花,算起来一百来朵是有的。

    南方天气和暖,一年下来也就冬天没有花开,秋天时开的是月月红、桂花、小甘菊、拒霜花,自然还有菊花了。秦老汉和女儿在山中逛游了半个时辰,各采了半篮子的花,回到自家小院子里时,太阳已经很要出来了,天边朝霞变换,煞是好看,秦小妹也起身了,正吃早饭,秦婆子从后院出来,手里抱了一大捧或红或黄的菊花,“这些已够卖一日了吧?”

    “卖是再没有卖不完的,只是能挑多少去罢了。”

    一家人忙着归置花篮,很快整出了两个篮子的花,由秦老汉挑上——花儿娇弱,禁不起颠簸,挑担要稳,秦老汉是最有经验的。这里秦小妹也背上书包,父女人一道又出了院子,这一次不往山里走,而是从村西头出去,走了约半个小时,太阳刚露个头,便到了城门口,排队入城。

    买活军这里是不收城门费的,只是要登记,秦家人日日都来,和守门的士卒早已熟悉,对他们点点头,也不盘问,秦老汉写了人数、姓名,就挥手放他们进去,到了城里,秦小妹去上课了——她是城里扫盲班的老师,秦娘和秦老汉一人挎了一个篮子,分头走去,也叫卖了起来。

    “新鲜桂花哉!香个一屋子!”

    “上好的菊花!重阳节到了!洒洒水养个七天不会有错!”

    “月月红下来了,簪花娘子最风流,簪花少年有精神!”

    “花老伯!”

    路上不时也有行人停下脚步问价,“这月月红多少钱一朵?”

    “一文钱一朵不挑!若挑要两文钱一朵。”

    顾客便尖着眼睛打量篮子,“倒是都新鲜!”

    “可不是!就今早刚采下来的,上头那都是露水,不是洒的水!”

    “那来两朵,你来挑吧,就□□头上。”

    “好来!”

    秦老汉喜滋滋的挑了两朵大小适中的月季,拿在手里给客人展示了一下,见她没有异议,便将花枝上突出的刺削去,花儿斜斜插进头箍里,用那块布料的弹力兜着,也是预防着刺痛头皮,“今日便不要摘头箍了,回去以后,把花儿取下,用清水里兑一点子米汤养着,可以养个两日都不败。”

    说着,他又从怀里掏出一面手镜,珍惜地呵口气,用棉布擦亮了,举起来给客人看过,这年轻的姑娘手扶头箍,满意地左右照了照,给秦老汉付了两元钱,笑着道了声谢,便又忙匆匆地走了,此时身旁已有四五名女娘围拢上来,都笑道,“好鲜亮花色!我也来一朵——这桂花多少钱?”

    “桂花一文钱一串,菊花贵,菊花要五文一朵——那个杂色的十文!”

    菊花是确实要贵一些的,不像是山花,花农只需要移栽了灌木,时不时照看些便得,菊花要盆养,而且要上补药,又能开得久,一朵一朵的卖已是便宜的了,若是论盆还要更贵,还不好养。到了重阳节前后那几天,一朵花十几文是不在话下的,这些女娘买菊花的很少,多是买了月月红簪头巾里——这一带靠近女子宿舍,住客多是附近服装厂的女工,她们多是短发不错,但上班是习惯要包头或者戴头箍的,这是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