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一些呢。”

    “所以说,去苦地方调研这都是有道理的,你们中许多人已经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又有很多人确实也没有吃过苦,看看,连翘去了一趟矿山,回来整个人倒是沉稳多了。”

    看来生活会的内容又多了几样了,而且是十分折腾人的几样,在座的高级吏目们脸色都有点不好看——不是怕吃苦,而是时间上划拉不开,但,谁也没有人叫苦,不管年纪大小,好歹混到这地步了,都知道,若还想再往上走,就不能怕事、怕麻烦、怕吃苦,谢双瑶喜爱的干部,不是不能犯错,但却决不能懒惰刚愎,只要能及时掉头,如连翘一般,照旧得到重用,但倘若仗着功绩自重身份……

    得益于谢双瑶对吏目的挑选和教育体系还算管用,她重用的人还没有这样愚蠢的,都还专注在连翘的调研报告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庄素说,“其实我觉得事态未必有连部长想得那样紧迫。你对未来的预判有一点是短视的。”

    她说话一向很直爽,不怕得罪人,“你觉得没有人愿意在现有的报酬下去做矿工,因为种地的收入只比矿工少一点点,但危险性要低很多,如果工人有得选,绝大多数都会去种地——所以,矿工的来源注定是半强迫性的,战俘,轻型罪犯,还有我们觉得有必要去劳动改造的那些人。”

    后者的范围其实是很含糊,很广阔也很唯心的,判断的标准只来自于谢双瑶,当然还有她手下具体负责此事的吏目。一般来说,谢双瑶领导下的督战班子,会划定大概的劳改范围,再由具体的吏目去判断和执行,不过这种标准并不能做到精细鉴别,也难免有漏网之鱼——

    最近连翘所去的煤矿,便递交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案子,一个改名叫做谢听话的前郡王府宗室,告发了郡王妃、郡王以及世子、管事的一系列不法行为,其中颇有一些人的确是逃脱了改造,而且他还为自己的母亲申冤,认为母亲并不算是王府的‘主子’,而是被压迫的奴婢,不应当被投入改造,顺便还表明自己和母亲已经失去联系许久,谢听话没能真正落实到自己和家里人联系的权利。

    这个案子被谢双瑶本人留意,并且亲自过问,《买活周报》的编辑沈曼君,已经得到授意去矿山了,很有可能要办出一桩典型的案件,并且登上报纸进行宣扬。不过,这不是庄素关心的重点,她继续自己的分析,“但你的想法其实完全基于一点,连部长,那就是土地是近乎无限的,所有人想要种田都可以种田——但是,这完全是基于眼下人口短缺的情况进行的判断。”

    连翘顿时怔住了,就连陆大红、谢大哥,也都有恍然大悟的表情,谢大哥看着庄素的表情更加欣赏了,庄素冷冷地说,“土地当然不是无限的,工厂的职位也会有填满的一天,到那时候,如果能保证福利,做到有组织的管理,照样会有人去做矿工。不做矿工,做什么去?做矿工至少福利还算好,而且报酬也并不低。”

    “只要人手充足,社会上的任何工作都会有人去填充的,你想的矿产危机可能根本就不会到来。连部长,你还是要多有些理性的头脑,既然你这么看重技术,那么我建议,你做任何大尺度的推断,并因此一惊一乍之前,先好好地考虑考虑数学。”

    大家围绕着矿产危机的可能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归根到底,这其实又是个数学问题,全国的可耕种土地能容纳多少农民,如今的人口繁衍速度,都是重要因素,这是个复杂的数学建模问题,还关系到人们对于百姓生育前景的展望,比如行政部长冯丰收,他认定在天下太平之后,人口会有一个恐怖的增加,因为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会因为时局而上升。“一对夫妻生五个——三十年后,等现在这些犯人都死完了,天下的人口会是如今的五六倍,到那时候还愁矿山没有人吗?”

    陆大红则以为,到时华夏的人口要计算来自海外的迁徙者,“若是把吕宋等地重新纳入国土,不要说三十年,年内,土人极大可能会向内陆迁徙,就像是华夏百姓为了发财往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