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个新鲜东西,因此黄金蜂糕一旦面市,立刻受到众人的追捧,在几座大城市间流传了开来。

    但是,用做点心,始终是比较次要的一种吃法,玉米的产量既然如此之高,食用又可以饱腹,那就一定需要一种晒干了以后能吃的办法——鲜玉米光煮就挺好吃了,但还得考虑到仓储运输不是?还是要晒干了保存啊。

    在北方,百姓们试着把干玉米粒搓下来,磨粉后和糜子一起煮粥,这种吃法让粥多了一丝甜味,很受到鞑靼人的欢迎,但是这样的吃法比较麻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干玉米粒泡水,然后粗粗过一道石磨,直接煮成略微有些发粘的稠粥,这是大家在许多失败的尝试后,总结出最经济也最美味的选择。

    玉米、土豆、红薯这样的东西,对北方的意义实际上要远远高于南方,尤其是抗旱抗寒的土豆,这几年间有效地安抚下了最为动乱的关陕一带,而玉米也似乎正在取代糜子,成为百姓们喜爱的作物,因为他们的产量要远远高于糜子,相应的卖价也就更低,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比糜子做成的稀饭要管饱。所以,不论是城镇中的平民百姓,还是山沟沟里的农民,现在都很习惯于吃玉米稠粥——又叫大碴子粥作为自己的主食了,殷实的地主人家,还能尝试买活军在报纸上推荐的搭配——大碴子粥配咸鸭蛋,那才叫一个绝呢!

    但是,在粮食没有这么匮乏的南方,人们对于玉米的利用就没有这样单调了,大碴子粥再好吃,又怎么能和白米粥相比呢?再说,一般人家里也不会特意熬粥,南方人的习惯是多煮一口干饭,第二天早上起来用水淘着搭配腌菜,不论如何,大碴子粥似乎还没到能撼动水淘饭的地步。

    而且,他们也不像是北方人一样习惯吃玉米面的窝窝头——窝窝头在南方也是有的,从前都用糯米面来做,叫□□窝窝,香甜可口,算做一道细点,玉米面出现之后,不知道是谁天才般地用玉米面杂着细面、豆面,做成了更大一些玉米面窝窝,因为和原来的小窝窝比,一个至少有拳头大,于是也有人叫它窝窝头,这名字一下就流行开来了。

    这样的东西,是非常可以果腹的,而且可以随便放上几天都不坏,在北方受到了力夫们非常热诚的欢迎,在南方则做得很小,被当成了一道配菜来食用,往往还会给它浇上蜜汁,或者填入红枣、果干,这种馅料的口味是多变的,也有人填入炒三菇丁、梅菜扣肉这样的咸荤菜,也相当的解腻可口,不过,单独的玉米面窝窝头,在食街上是没有什么销路的。

    对华夏天下来说,南富北贫,是多年来累积的问题了,从饮食上的选择便可见一斑,南方这里,人们主要食用鲜玉米,干玉米粒主要卖到北方去,玉米芯子用来喂猪,玉米面则多用来给食物染色之用,也做一些细点,像是这样做卷饼的办法,比较少见,用西红柿来搭配它,那就更少见了。

    这个戴着斗笠的客人,接过了这热乎乎的饼子,先狐疑地端详了一会儿,随后一口咬下,斗笠下,他有些拢起的眉毛先是一皱紧,随后,伴随着咀嚼,很快又松开了——“滋味不错!很开胃!”

    “可不是!”小贩一下就高兴起来了,“这东西第一个不油,大热天的,谁也受不了吃那些油汪汪的东西,连炸鸡店的生意都清淡了,还是酸辣口能开胃,您说是不是?再一个就吃这个脆韧劲儿,不是我小子夸口,这个玉米饼子的口感还真是别的饼子难以吃到的呢。”

    这个又脆又韧,算是说到点子上了,面团里按说没揉太多油,可饼子半点不干涩,嚼在口中又有咯吱咯吱的脆口,仔细咀嚼,又能感觉到面饼中的韧劲,西红柿被腌得到位,空口吃偏咸酸,但一旦和面饼和在一起,便是搭配开胃的风味,西红柿那股子特有的酸溜溜香气,被完全激发了出来。

    又有那油浸浸、咸滋滋、酸兮兮的辣椒圈配合着,还撒了几滴酸辣酱,在口中略嚼几下,真是胃口为之一开,口内自然生津,仿佛连暑气都被祛除了不少,再喝一口小摊主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