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谕上任以前,都能拥有亲自面见她的殊荣,买活军在云县的学校上刷的标语,闪耀在台阶顶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话实在是说到了于大郎的心坎里去了!百年大计,当然是要以教育为本!做了四年的教书先生,到现在成了县教谕(教育主任),于大郎早就不去想什么‘外头’的科考了,他不但在叶仲韶、张天如等名士来到买活军之后,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科举上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且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兴趣。

    他就是喜欢教人,时至今日,于大郎可以诚实地承认,‘好为人师者,莫过于我于大郎’,有时候他甚至都觉得自己的俸禄拿得心虚了,因为于大郎从散播知识这件事本身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快乐。他实在是喜欢这样的景象——本来十以上的算数便要掰脚趾的农人,现在也会列竖式计算了,下乡时,村口闲坐着的老妪,手里拿着针线,时不时地眯起眼睛看看一边的话本子,嘴里喃喃地念诵着本子上的善恶报应故事。

    每当看到这样的一幕,于大郎便打从心底地微笑起来,这是他于这份工作最迷恋的成就感,这么多的人——在六姐的政策和他的努力之下,把自己的世界历史性地拓宽了,从眼前实在的生活中,推出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虚构,但却又对现实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中去,读书识字,曾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现在谢六姐把它变成了一种必须,于大郎觉得这世上大概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当然他也享受着走到哪里都被高看一眼的感觉,于大郎教过很多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境遇如何,见到于大郎,都是恭恭敬敬发自内心地叫一声‘于先生’,于大郎有时在日常起居上不得不加以注意,他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被学生们强行安排了优惠——这些学生们或许从前大字不识,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多么的愚笨,他们知道,而且会格外敬重真心为他们着想的先生。这对于大郎来说,有时候是个颇甜蜜的烦恼,他偶尔买点东西,还要托人去办,免得不由分说就被便宜了不少,自家还不知情。

    于大郎喜欢这样的感觉,胜于在外头经过十年寒窗,考个进士当个小官,如今他是可以坦然对自己承认的,尽管从出身来说,于大郎是不折不扣的地主阶级,但他却更喜欢如今这样的生活,阶级只是一个人生活的开始,于大郎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用地租供养自己的生活方式,再者来说,地主阶级似乎对自己这个阶级也没有什么自觉,更没有什么公约,因此于大郎并不觉得自己背弃了什么,他反而觉得自己在买活军治下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不论是他还是他的家族,日子都过得比从前好了很多。

    去做水兵的义弟平安,便不说了,父亲、母亲现在都在临城县做吏目,父亲已经从临城县县令的位置上退下来了,现在主抓临城县的治安,算是半个闲职,母亲在临城县医院上班,顺便还学了几手,闲暇时可以客串护士。二弟也参军了,现在跟着私盐队走南闯北去了,小妹不必说了,也是个威风八面的女水兵。

    原本大家的共识,是让长子于大郎保持低调,做个教书先生,但大家都没想到,现在职位最显要,职级最高的反而是家里的教书先生。于大郎被夸奖过几次,“工作做得细致,有耐性,心态也放得平稳,能贴近群众,没成见,善于学习”,他的提升,除了统筹能力之外,也得益于此,于是他便更加注意保持这方面的特点,更加注意随时去学习新的东西。

    或许也是因为心态上的优点,于大郎的政治课本便学得很好,得到过六姐批卷,‘吃得很透’,扫盲班不论,他在初级班上是个多面手,几乎所有课程都吃透了,都能教。于大郎最近还在集中给本地的老师培训政治课,这对大部分老师来说都是软肋,郑地虎的疑问其实并不罕见,越是吃得透的老师,越容易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奴隶社会不好,那我们现在又算什么?

    这个问题是没有官方答案的,于大郎说的也是自己的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