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半点不能逃,这样算下来,‘持有’田地如果不能充分耕种,其实相当不划算,因为买活军这里预期每亩田的产量是相当高的,高到必须付出绝大多数的劳力去进行精细耕种,也没有余力去照顾别的田地了。而且如果自己种不过来,想要把田租给别人的话,也只能收一点象征性的佃租,买活军这里的农民外出打工时,在村委的组织下把田出租,主要是为了让庄客来交那一季该交的税赋——他们也叫官租子。

    在信王来看,这条策略对敏朝官府还算是有利的,否则,北面的地主可不是要纷纷地卖田卖地,到买活军那里去安家?就是因为买活军不接受地主作为职业,这些人中有许多又不会做生意,因此这才迟疑不前。尤其是山阳道,自古以来就最是看重安稳传家的地方,若是不许蓄田,考上了吏目也没有免税赋这一说,那么留给他们的便只有代代读书考吏目这一条路了,若说是做生意,却是打从心底地反感,根本不会列入考量。

    买活军这里,种种规矩都和外界不同,有许多在信王来看,着实是自断根基的做法,买活军这里却推行得极为坚决,丝毫没有动摇,甚而民心也好,治政也罢,种种都并无丝毫乱象,反而欣欣向荣,着实是令人费解。他从京城一路过来,历经运河、内河航运,沿路所见,朝廷治政弊病甚多,政力极是不足,反而是买活军这里,用黄谨的话来说,‘执行力’是极强的,不过起势几年,现在已有能力一口吞下福建道,并在其中有条不紊地推行田改,并种植新作物,又四处大开所谓的扫盲班……一口气能从夹袋里掏出这么多人才,这份作养人力的功夫,是做到了极处。

    由信王、王知礼、黄谨、孙初阳并王肖乾组成的使团,成员关系相对较复杂,但无不曾是一时显贵,信王不必多说了,代表宗亲,而王知礼是内宦势力中较为异军突起的一人,因为知贼的关系,前些日子刚从之江镇守太监被提拔到京城,入司礼监听用,取代了一时暗弱的九千岁,黄谨、孙初阳都是如今朝野间说话非常管用的田任丘所派——这其中黄谨本人简在帝心,是最得到看重的一个锦衣卫,听说在谢六姐处也非常受宠,可以说辽饷、奢物朝贡,都是由黄谨穿针引线而成,此人虽然位卑,但说话的份量很重,虽然买活军翻脸拿下福建道,但黄谨本人并未因此受到丝毫连累,这就可见朝廷对他的重用了。

    至于孙初阳,其人来自辽东,是格物派的新锐官员,因为主张造炮,算是朝臣中较懂这些的,因此被田任丘提拔,算是使团中最没有根底的一人,不过信王也收到风声,孙初阳的老师徐子生,被青贼劫掠去之后,犹如国师一般,非常受到谢六姐的信重,因此他对孙初阳也十分的礼遇,一路上并不曾轻慢,还从孙初阳处学了不少红衣大炮、红衣小炮的知识。

    最后这个王肖乾,他的经历是最坎坷的,原本是关外武将,两年前因打了败仗,本要坐罪论死,但他是叶首辅的门生,叶首辅一力营救,再加上这一次叶家的确受到极大损伤,因此皇帝竟把他放了出来,这一次以书记的身份加入使团,其实主要承担的是营救朝中福建官员家人的职责。不过在信王看来,皇兄此举,用意十分深远——恐怕是受到买活军极大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原本‘失土则坐罪论死’的原则,对于边将,转为怀柔笼络了。由是,又有示好西林的作用,因王肖乾当时也算主将之一,王可免死,另一主将熊飞白,也是西林力保之人,大约亦可以免死了。

    在买活军的压力下,如今的朝廷反而紧密抱团起来,九千岁下台后,西林党并无乘势追击,而对西林的一些要求,田任丘也予以满足。毕竟如今三面受敌,北方收成连年不好,而且预期非常糟糕——信王对于厂卫虽然素无多少好感,但竟也觉得田任丘的一些建言很有道理,此实为不得不变法之时,虽然开特科的动作还是太大,但买炮、买粮种、买教材,在在都是势在必行之举。甚至于他到了云县之后,只觉得如今开始学,怕都是有些晚了,很可能追不上买活军的速度。

    真想出去看看啊……可惜,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