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反复的道理,既然投靠了买活军,便没必要再给荷兰人留面子,再说有红衣小炮乃至谢六姐的神威做后盾,也并不惧怕荷兰人的船只,因此便传话将荷兰人逐走。

    那些荷兰水兵,虽然并不情愿放弃鸡笼岛这样的好据点,但他们也并非是傻子,亲眼目睹了买活军的船只来来去去,也从通晓荷兰话的海盗那里,听过了买活军的传说,那艘大船——还有红衣小炮,这些都让他们忌惮不已,在买活军来访之后,这些荷兰人便在要塞内闭门不出了,郑天龙派人去警告过两次,第三次直接上了红衣小炮,轰烂了要塞的大门,荷兰人便举了白旗,扬帆退去,把整个鸡笼岛完全还给了华夏人。这之后还会不会有后续的摩擦,很难说,估计得等买活军的船往南行驶,才能看出端倪来。

    此时的鸡笼岛上,有前一百多年间,陆续移居过来的华夏村民,也有在深山老林中捕猎为生,很少下到平原地带的原住民,当然还有十八芝和买活军陆续搬运来的数千流民——事实上,考虑到辽东的局势和这几年中西部的旱灾,只要运力能跟得上,分分钟一两百万日子过得很苦的流民都是能凑得出来的。即便是现在,也还有源源不绝的流民正在路上,这也已经是买活军拿下泉州后,立刻组织抢种土豆,阻断过一波流民潮的结果了。

    既然如此,那么开荒垦殖便当然是鸡笼岛的头等大事了,福建道的战事虽然还没完全结束,谢双瑶却依然亲自来鸡笼岛这里查看形势,就是要抓紧每分每秒,安排已经到岛上的流民们去开荒。这非得由这时代的农业大专家——谢双瑶本人来规划才行。

    “这里的地力很强盛。”

    一直以来,在彬山享有最高安保等级的谢五哥,早起就去已经粗垦过一遍的田里看了,回来和晨练后的大哥、六妹一起吃早饭,“必须是只能烧荒了,拔草肯定是拔不完的,几十个人都开不出一亩地来。”

    “得烧。”谢双瑶也赞成五哥的说法,“我的想法,烧完了,先种一季土豆和玉米,明年春天种水稻,一年三熟的话,可以一季水稻,一季大豆,一季土豆、玉米,套种、轮种,进行土地肥力平衡,另外大豆可以榨油,豆粕喂猪,也是很好的农副作物。”

    土豆、玉米、红薯,都是吃口不太好,但产量很高的东西,谢大哥一听就明白了,“本地先实现自给自足,大量开垦荒地,用多余的口粮来养活后续的流民,不必从福建道运粮,之后再把荒地分配到户,实现精细化耕种,再种水稻?”

    “是。”这年头,要当官的人不懂农事是不行的,粮食是一切的基础。谢双瑶对农事的重视身边人是可以看得到的,“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数学问题,规划农业恰恰是最依赖于数学的。要算得出接下来每年会来到鸡笼岛的人口数字,才能根据这个安排生产计划,包括造房子、开矿,建城镇等等等等,十八芝对本岛的地理勘测做得不是很好,今年我们先开靠要塞这里的农田,还有半年时间,要把附近能开垦的农田,可以规划城镇的地点都勘察清楚。大哥你觉得能做到吗?”

    这需要谢大哥和谢五哥搭班子,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对也是老搭档了。谢五哥常年在彬山搞育种,工作上离不开谢大哥的支持,此时两人眼神交流了一下,谢大哥才说,“问题不大,不过,你最好把冯丰收也调来。”

    冯丰收是谢大哥原本的副手,现在担正成了彬山的驻地主官,谢双瑶一语否决,“不行,他要坐镇彬山,除非咱们在鸡笼岛的育种基地开辟出来,否则他不能走。管彬山的必须是我熟悉的人。”

    现代农业对于育种的重视,是此时的敏人难以想象的,主要是谢双瑶的高产作物几乎都无法自留种,这给他们带来了战略上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育种上的压力。不管发生了什么大事,育种工作都不能停,就算育出的良种一时用不完,那也要好好储存起来,保不准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譬如现在的鸡笼岛,一开荒就有种子能种,这种子就得靠日常的培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