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面上便立刻浮现出了淡淡的反感和厌恶,这个一向笑面迎人的小婢女,第一次有了负面情绪,“那自然是不成的!”

    为何不成,她便说不上来了,孙初阳几人也不觉诧异,这其实更符合他们对百姓的认知,即便青荷是识得一些字的大户婢女,在她的专业领域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的道道,数布料种类能数出几百种来,甚至还能记账盘库……但外院小厮、内院婢女们,甚至是不识字的女主人们,对于政治是丝毫没有认识的,她们也用不着有什么认识,只需要能管好后宅的事便很不错了。

    他们依然和孙初阳、田任丘乃至有功名的老爷们,属于两种不同的生物,除了说同样一种话,吃同样的食物,有时彼此还能发生一些联系之外,更多的时候,彼此间是丝毫也无法达成理解的,能够扮演好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就相当不错了。反而是买活军来送辽饷的那些军士,不分男女,都是读书识字,言之有物,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这才是少见的——孙初阳甚至还和一个最普通的下层兵士议论了半天辽东战事乃至天下大局,而他展露的,对辽东一带的见识,竟更远胜于那些天天和建贼抡刀片的辽东老卒!

    但即便是这样没有主见的小婢女,也不愿异族入侵,她对于建贼统治这概念的反感,明显远胜于换一户主人家,又或者是换个天子。那么谢六姐这篇文章到底写得好不好,其实便也不言自明了。她所写的其实并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便是以百姓们的心理来说,能不换天子固然好,若是活不下去了,换了天子那也没什么不行的,只是如果换上来的是说着不同语言的异族,又要把百姓们如圆朝一样分了几等……那日子也是过不下去的,是要想方设法和这些家伙拼到底的。

    孙初阳扪心自问,他实则是很喜爱这篇文章的,甚至反复重读了几遍,他以为文章不在于文采,在于简明扼要,能够传递思想,便是好文,虽然这篇文用语过于浅白,但阐述的道理孙初阳十分认可,如今国内几股势力中,他自然对朝廷是有最深的感情,但倘若有一天真要江山易主,那也是给谁都比给了鞑子强。哪怕……哪怕是给了买活军呢?

    虽然买活军有太多离经叛道的地方,发型、衣饰……太多的规矩都和朝廷不同,甚至还是女主当道,并且有许多神神叨叨说不清的地方,但孙初阳承认,他吃了买活军送来的辽饷,也见到了(并且暗暗羡慕了)买活军的兵士,见到了他们上下平等的兵制,并暗地里深深地为之着迷……

    他还看买活军发的报纸,钻研买活军写在报纸上的算学题,孙初阳以为,买活军和朝廷虽然有许多不同,但根子上的东西却还是一样的,确如谢六姐所说,他们说一样的话,写一脉相传的文字,也一样重视农耕,一样讲究礼仪(虽然两边略有不同),买活军和建贼确然不同,而他看完那篇文章后,一下就接受了谢六姐的说法——买活军的确是如今华夏大地上一个次要的小政权,虽然它和朝廷是敌对关系,但和孙初阳这个国民之间却并非是完全的敌对,甚至于,他还因为买活军襄助他们来打鞑子,而感到彼此间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同袍之情。

    自然了,这样的感觉,别说对着田任丘了,便是对着袁帅,甚至是恩师徐子先,孙初阳都不会轻易地流露,这是前线军人的大忌。不过双方心照而已,既然田任丘让青荷说了这番话,而孙初阳并没有反对,那么便说明两人在这件事上的看法是一致的。田任丘打发青荷道,“好了,下去歇着吧,找管家领些赏钱去,以后你不必在西花厅当差了,自在屋内多看些报纸,过几日,我要用着你了,再使人去唤。”

    这话留了个钩子在,青荷也有一丝不安,只她还能沉得住气,行了一礼,便先退了下去。田任丘笑向孙初阳道,“初阳,你瞧,民心尚还算可用的。百姓们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心里便总是向着我们朱家天子,事态尚未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切尚有可为!”

    今晚田大都督说的话,都极有意思,很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