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这也是非常适合刊登在第六版、第七版的内容,“此人现在还在云县吗?伯母可知道姓名?”

    虽然凡是年长些的女人,都免不得有喜好探问的非议,嘴里常说的是东家长、西家短,但郝太太嘴里的秘辛却是不同的,张宗子觉得他往往能从中得到许多灵感,发现‘新闻’的线索。这令他对郝太太很钦佩,更觉得有些惋惜——如果郝太太的脚是好的,那么她说不定也能做个采风使呢!

    “这个人似乎是一个海商,康复后便出海去了,不知道有没有返回,也不知为何,官府没有大力宣扬这个事情。”郝太太也有些纳闷。

    这一点张宗子是知道的,“应该是害怕术后感染的关系,若是这事情传扬得不好,许多人都想来做开腹手术,这不死人还好,皆大欢喜,死人了可能是要闹事呢!昨晚我们开会时,六姐就有说起土法制备青霉素的事,徐先生说会尽力去做——至少要等青霉素能土产了,才好大规模地做手术。”

    “可是呢,医生也说了,若是这几个月青霉素能够土产,我的手术也快得多。当时还疑惑青霉素是什么。”郝太太忙道,“这样说,医生也是很不够的,尤其是能做手术的医生。”

    她不由就琢磨起来了,“若是能考进医学专门学校,真不失为很好的前程。可惜,我们六哥是个粗人,做不得这事儿,倒是童儿还能试一试。”

    一个码头苦力之母,一个是大家公子,两人居然谈得相当投机,一起收拾完碗筷,张宗子便去雇了驴子来,载着郝太太,又拿了一坛子辣椒酱,去码头边上的张家铺子找诸掌柜——诸掌柜倒不是每天都去交易大厅,这一条街里,相邻的铺子合伙,每天轮流出人去交易大厅抄货单,诸掌柜这种做长生意的,每天看看货单,再根据自己铺子里的存货余量,第二日更改自家的报价、数量便行了。

    张家之所以财雄势大,除了有地以外,也是有厂,他们家一向是自产丝绸的,在乡间到处地搜寻了蚕茧来做,云县码头起来了之后,还去买了乡邻家自产的丝绢,运到云县来卖,在交易大厅里,一单便是成千上万两银子的买卖。

    这样做大宗买卖的铺子,看着门庭冷落,伙计们里里外外闲得发慌,赚头却是比那些做乡邻生意,顾客盈门的铺子还多了许多,诸掌柜本来正在后院用茶,手里拿着炭笔,在报价单上圈圈点点,见到少东家来了,便忙起身让座,又忙叫人端了几色糕点,如云片糕、龙须酥等上来,笑道,“这是刚从家里送来的新制点心,素来是少爷最爱吃的,因您今日忙着要搬家,便还没送到屋里,先在这儿尝些吧。”张宗子的秋衣还是从铺子里拿的,诸掌柜自然知道他搬家、转租的事情。

    张宗子现在对这老式的点心,便有些看不上了,捻起一片来送入口中,让了让郝太太,便说起了郝太太的这门辣酱生意。郝太太在一旁都有些赧然——这样的大铺子,如何看得上她这样一点小生意?张宗子是年少心热,她是有些占便宜了。

    诸掌柜倒丝毫没有轻视,一听张宗子说了,便立刻请伙计去买了一筐馒头,一筐烧饼,又请铺内五六个伙计都来品尝,其中有能吃辣的,都是赞不绝口,笑道,“我们已是吃过早饭了,吃这烧饼却还觉得胃口大开,吃了还想再吃呢。”

    辣椒可以开胃,是报纸上已说过的事情,但落在生活中,却还是不自觉感叹其的神奇,诸掌柜道,“这辣酱相当的下饭,回味无穷,确实超出了市场上如今售卖得多的醢菹。只不知道炮制起来是否费时,而一次又能出产几斤呢?”

    这些是郝太太来之前便已经想好的,此时便如实告知,道,“若是原料都有,锅灶也有,那么一日熬个两三大锅,几十斤是不成问题的。不过此物费油,本钱必定是比原有的那些要更高。”

    “这是自然的!”诸掌柜对于定价的主张和张宗子不谋而合,“若只是一天几十斤,我这里都能包销掉,这东西油多,可以久储,做路菜也好,平日里做菜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