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父、义妹,上了一个月以后,也和郑地虎一起通过了考试。

    其余比如郑地虎的手下,郝大陆同船的那些船工,三科里反正总有一科是拖后腿的,恐怕还要再上一个月才能毕业。大部分人——就算是郝大陆的小脚老娘,都选择去初级班继续就读,一开始郑地虎是很吃惊的,他在外头可没见到这么多一心向学的老百姓,大多百姓都愚笨短视得很,如果不是来了买活军这里,郑地虎甚至不相信百姓们普遍有扫盲班毕业的能力,他觉得大多数人都大字儿不识的现状,是和他们的天赋匹配的。

    人的好奇心就是这样,随着了解而不断的滋长,郑地虎原本对买活军的认识,只是‘三省交界处有些本事的草头王,现在开始插手海运’,但随着他来到云县,待了一个月,郑地虎已经完全沉浸进本地的生活里去了,他觉得自己在买活军这里的一个月,学到的比在羊城港的两三个月都要多得多,改变也要更大,郑地虎现在竟对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关心了起来,并认为这是鸡笼岛发展的一大关键了。

    为什么买活军的百姓们这样地有学习的热情呢?是因为大多数收入高的岗位,都有硬性的规定,必须要初级班、中级班毕业才能担任,而一些管理岗,上头的吏目基本都是彬山的老人,最次也是云县、临城县这些已经被占领了好几年的地方出来的,便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出来的百姓,有考过高级班的可能,重要岗位都是由高级班加上政审分来进行筛选,这是买活军这里的特色。

    人往高处走,但凡想要上进,那自然是要读书喽,而且,半日工和一日工的报酬是相差不多的——买活军这里,人们一天大概在外活动十四个小时,往往是上四个小时的学,再工作五到七个小时,以此来收取报酬。日薪是以这一点为基础来进行计算的,那么如果有人不上学了,改为上全天的班,他的收入也并不会变成原本的两倍,而只是原本的15倍,甚至只有12倍,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买活军自己的工厂和单位是严格地执行这条规定的。

    其实在郑地虎看来,做全日工的不划算,才是很多百姓继续去读初级班的动力所在,在他的观察之中,只有那些脑子实在不灵活的农民,才会来做全日工,他们多数都是乘了农闲,赶紧地赚一些银两回去,来偿还自己买牛的欠债。而种田反正是不要求学历的,因此他们愿意做全日工——即便是如此,还有些脑子灵活的人,暗暗地在两处单位做半日工,这样可以多拿一些,一天大约多个十文的收入,不过是多花一些力气罢了,他们是很情愿的。

    这样的人虽然有,但不多,因为半日工的工作时段偶然是要有调换的,做两份工的人不太好协调。总的说来,在郑地虎的观察下,做全日工的人还是很少的,只要是脑子稍微清楚一些的农民,这时候都在尽量地上学,希望能在城里找到个稳定的工作,好把一家人都接出来,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而且以买活军现在这蒸蒸日上的势头,想办到这一点也并不难。

    十八芝恐怕是很难和买活军竞争人口流入了……郑地虎逐渐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也想搬迁百姓去鸡笼岛,而且首选的就是老家泉州晋江一带,但这一个月来,他在交易大厅里遇见了不少泉州商户,这是十八芝都无力阻止的,除非和买活军公然翻脸,否则怎能让泉州的老兄弟们有钱不赚?而有了交往,有了报纸,毫无疑问泉州这里的百姓,倘若想要背井离乡讨生活,首选也是还在一片土地上的买活军,他们甚至会指望买活军把泉州都占了,这样百姓们就有了活路,而且也不用离开家乡。

    如果学习买活军,引入辽东的流民呢?这又有了籍贯的顾虑,凡是乡党,必定抱团,郑地虎还没想好十八芝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买活军这里的经验他们借鉴不了——买活军通过鼓励分家、频繁调动、打散编组来消除乡党抱团的土壤,十八芝没有这么多腾挪的余地,而且他们搬迁百姓很多时候是以宗族为单位的,怎么可能到了地头去拆散人家一族人?双方的基础不同,连学都学不来,光看着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