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买活军要她们拿二十两银子,除了他们垫付给毛帅的十两身价本钱以外,还有十两是她们一路上的食宿,要上的扫盲课的学费。而这些女娘对于东江军拿了十两银子的好处也并无抵触,她们最开始也是为了降低东江军的粮草负担这才自愿离开的。

    “只要能遵守我们的规矩,也没有什么别的限制,身价银子一给,到时候你们爱去哪里就去哪里,不会有人拘着你们的。”

    如果是八旗建贼说这些事情,东江女娘连一个字都不会信,但买活军这些青头贼,他们是不一样的,女娘们渐渐从悲伤中恢复了过来,找回了自己的主心骨,也就从许多细节感到了这支青头贼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些饱经风霜变故的女娘竟然普遍都敢于相信他们口中的描述了,虽然听起来还是有些过于的好,好得都不像是真的。

    买活军也不和她们争辩,只是很笃定地说,“到地儿你们就知道了,只有比你们想得还更好,你们是好运气,落到福地去了!”

    他们也恐吓女娘们,“若是考不过扫盲班,一日便只有二十文,而且便等于是给辽东的老乡们丢了脸,知道吗?买活军中南人很多,女娘个个精明能干,你们辽东大妮可不能弱于她们去。”

    这样说来,顿时就激起了这些女娘们的血性了,她们中哪怕是最愚钝的也咬着牙画沙盘,学拼音认字——不过,最笨的也笨不到哪儿去,真正愚笨的人走不出辽东现在这个满是血肉的烂泥潭,战火和建贼已经为买活军做了第一道筛选,能上船的妇女,聪明、细心、大胆、好运、健壮,这几个特质中至少都有一到两个。

    不过,她们中原本识字的并不多,就连毛荷花也只是偷着学了几个字,因此拼音学得很艰难,不像是已经识字的人,可以从简体字去反推拼音来帮助记忆,只能生啃着声母韵母。买活军在甲板上张贴了几份他们的报纸,上头都有拼音的标注,辽东女娘们偶然去甲板上放风时,都凑过去仔细地看着,试着拼读出其中的意思来。

    这其中还是毛荷花学的速度最快——既然买活军的兵士待她们相当的不错,彼此没有一点不快,她就把憋着的劲儿完全转到了学习上,很快她就能完全拼读买活军的报纸了,并且常常比着念给组员们听,私底下在船舱内,天色好的时候,也读一些船员给的手抄小话本给同伴们打发时间。

    是的,这底舱虽然在甲板下头,但却也有小小的圆窗子,是透明的,犹如琉璃一般,外头布满了海水打上的盐花,虽然接缝处遇到风浪有时候会漏点水,但女娘们还是很喜欢这改进,因为这样一来,底舱大部分时间至少有一些朦胧的光线,不用光靠蜡烛油灯来照明了。这又是在辽东从来未曾见过的东西。

    这些辽东女娘身体都很健壮,虽然是在深秋出行,船舱里难免又冷又湿,但因为有炉子,实际上条件比东江岛要好很多,这时候的北人根本没有不抗冻的说法,必定是比南人更抗冻的,凡是扛不住的早冻死了。因此这样的天气她们并不觉得多难受,再加上还有棉袄,一路上侥幸没有什么人染病,等到她们走了快一个月的时候,天气渐渐地没那样冷了,而辣椒号停泊的次数也变多了,有时候天就停一次,过上一日半日再出发。淡水的补充因此变得很频繁,虽然不说洗澡,但至少每天早上能洗把脸,也能用手指蘸着白盐擦擦牙了。

    “是为了带上这些船。”谢向上对她们说——到了南方,没事的时候他们白天就到甲板上来上两节课,“他们都要去云县做生意,有些船只没有走过水路,想要结伴前行。”

    船上也陆续上来了一些新货物,还有一些新的女眷,都是之江人,她们彼此不太能沟通,因为之江女娘不会说官话——北方人的官话还都是说得满好的。奇怪的是买活军,官话个个都说得非常的流利——不过,辽东女娘也不会去欺负她们,这里毕竟是南方,她们远来是客,可不敢还没到地头就惹出麻烦来,让家乡蒙羞。

    “这些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