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徐六哥打听一下家里的境况,但徐六哥忙得很,进进出出几乎脚不沾地,这一下进来二十几个客人,浴室里人手显然紧张。

    点头打着盹,过了小半个时辰才等到焕然一新的张老丈,张老丈不断左顾右盼,一句话都讲不出来,在徐地主身旁坐了,忙忙地用了一碗茶——本来不用也是可以的,甚至更合一贯省钱的性子,但一来钱也付了,二来这里烧得太暖,又洗了澡,也着实渴了。

    买活军的兵士都在另一间浴室里,并没照面,那几个外乡人洗好以后被领到别处去了,徐地主和他的伙计们陆续都聚在这里,大家赞叹了一番,也是思归心切,约了明日结算工钱,便分头走了。徐地主去算浴资,倒也不贵,水按桶算钱,两桶一文,胰子一片一文,茶一碗一文,一个人三文钱可以舒舒服服洗一个很体面的澡,倘若不急着回家,便是在这里睡上几个时辰,地方够也没人来驱赶。

    张老丈立刻就开始算账了,“一个人做工一日二十文,来洗个澡若不用胰子,或是和旁人合买,也就一文、一文半,热热乎乎的,极是清洁,很可以常来,只可惜一点,没有浴池。”

    徐六哥笑道,“浴池?六姐不肯建的,六姐说,浴池是很多传染病的媒介,公共浴场只能有淋浴,不许有浴池。”

    买活军的话,外人总是听得半懂不懂,徐地主也不太懂,但在亲家面前竭力做出镇定的样子来,也不追问,带着张老丈回家。“家里应该都知道了,衣裳已送来,饭应该也快做得了!”

    衣裳送来了,家人是不会等在门外的,徐家哪里有这么多人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每日要上学、要做事,还要操持家务,不可能寒冬腊月候在门外专等他们。两老袖着手左顾右盼地往家里走,张老丈说,“城里实是热闹!人人都看着很忙!”

    确实如此,街上没有一个闲人,连乞丐都没有,本来乱世也没有什么残疾乞丐——前些年都饿死了,那些青壮乞丐,但凡还能动的也全都被强制收容起来,为买活军做工,买活军容不得有人不在他们管辖之下,为数不多的一些病人也被送到医院里去。因此街上走动的全都是健康而且忙碌的人,不管年纪多少都透着一股匆忙劲儿。城里还有好几处堆着砖瓦,一看就是在大兴土木。

    徐家很快就到了,从主街拐进小巷子里,一个小巧的院子,院子里两层小楼,徐地主看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全是水泥建的,横平竖直,镶的雪亮的玻璃窗,院子里地也平了,开的一条小渠和外间的石渠相连,院子里厨房、茅房都修了有,两个儿媳妇从厨房出来,手里都端了菜。“老爷!——爹!”

    二儿媳妇赶紧飞跑着进去把菜放下,出来拉着张老丈,“爹呀!”久别重逢,她的眼睛不由红了。

    张老丈哦哦地应了几声,眼神还牵挂在房子上,这样的房子,这样的房子——

    在若干年以后,一些古民居会被保护起来,成为文物,也会有很多专家呼吁保护古建筑。其中一些古建筑蕴含的美学也会让人啧啧赞叹,比如那雕花的窗棂和屋檐,有些的确可以被称为是艺术品。但一来,这些雕花擦洗起来非常麻烦,最多只能数年一次,平时不是在积灰,就是在缓慢褪色,二来,所有的木结构房屋都有采光和取暖的冲突问题,这两者不可兼得。第三,木结构房屋对虫蚁鼠的抵抗力很差,也有腐朽脏污的问题,隔音也算不上好,取暖则多数只能靠熏笼、炭盆。因此这水泥房屋四四方方的样子,对于徐地主和张老丈来说反而具有美学上的冲击,不但是这种规律统一本身的美感,还有其中暗示的舒适度带来那种潜移默化的高级感。

    徐地主花了很多亩地才换来这栋房子,就算是建成仙宫只怕也挑得出毛病,但他如梦似幻地走进房间,一句话都没有说——屋内是很暖和的,和浴室一样,从地底下暖上来,没浴室那么燥热,但带了暖意。江南的冬天屋内往往冷过屋外,但徐地主的新房子没有,现在已是傍晚,若是往常屋内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