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过贼寇的大小头目们,至少大军是有建制、有旗帜的,麾下多数士卒知道跟着旗帜走。

    加之大军人数本来就比对方多,且多半能抱团行动,故而在场面上能一直保持一边倒的屠杀战况。

    面对近似菜鸡互啄的场面,杨宁没有闲着,时而来到高处俯瞰局部战场,时而来到近处观察各部各曲的战况,经常揪住手忙脚乱的军侯、屯长,实地教导他们在眼前的具体情况下,该如何指挥作战。

    这种教导大多简洁,几句话就说完,但内容明确,能让解决对方的关键问题,那都是杨宁前世作为镇北将军积累的宝贵经验。

    但凡他们今天面对的不是人数与战力差距都很大的贼寇,杨宁都不可能有眼下这种行为,而他选择先来许家坞堡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场指导是最有用,是最能让军侯、屯长们得到能力提升的。

    若非为了培养这些将校,杨宁不必这样费心费事的耳提面命,直接下令各部各曲怎么做即可。

    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杨宁不可能每每越级指挥屯长、军侯,所以军侯、屯长们的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战力高下。

    除了在战场上实训军官们,杨身后还跟着一群被甲士们团团保护的杨家出身的书吏。

    这些人在杨宁守卫杨家坞堡时,做的就是记录甲兵、青壮们战斗情况的差事,眼下同样如此。

    只不过这回他们不再关注普通士卒,只记录军侯、屯长这一级军官们的指挥情况,如果碰到表现特别突出的队长也会捎带一笔。

    战后杨宁会根据军侯、屯长们的表现优胜劣汰,拔擢战绩突出、有能力的军校,把无法胜任当前职责的军校降职。

    军官是杨宁在军队的臂膀腿脚、手指脚趾,他的时间不多,想要做到对军队如臂指使,尽快建立一支令行禁止、战力出众的强军,除了尽量提升军校们的能力外,还必须将军侯、屯长等军职委任给能胜任职责的人。

    这一战,将士们杀得浑身是血,军官们忙得满头大汗,杨宁也说得口干舌燥。

    战斗结果毋庸多言,杨家军大胜,贼寇大败,千余人死伤三四成,余者尽数被俘。

    战斗期间张明成不负众望,历经血战击破贼军骨干,在后续步军的援助下,果真斩了贼军首领。

    对杨宁而言,没有意外的胜利不是此战目的,军队战力的显著提升才是真正令他在意的东西。

    如果说一支新军从纯粹的民勇到绝对的精锐需要经过“十级台阶”的攀爬与积累,那么此战之前杨家军不过是站在第一级台阶上。

    经历一场激战之后的大胜,大军无疑踏上了第二级台阶,而因为杨宁今天的百般忙活与诸多额外努力,大军战力则能直接达到第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