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状,只是她的样子格外可爱。

    这时,晴雪黑白分明的眼眸瞥向了屏风外。

    “那位道长看样子也吃好了。”

    只见那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已经把碗里的细面吃了个底朝天,桌上的两盘素菜被他吃得干干净净。

    他并没有离去,只见他自袖口掏出一块米黄色的布帕抹了抹嘴,依旧捋着胡子坐在那里,借着屏风的缝隙冲着萧宇含蓄地笑着。

    晴雪心思缜密,她低声道:“小王爷,那位道长似乎在等您,恐怕是因为奴婢在此,他怕惊扰了女眷,才没有过来打搅。”

    萧宇点点头:“那道长似有神仙模样,结识一下又有何妨?”

    晴雪扑哧一笑:“小王爷难道忘了吗?前几日朝中亲贵士族竞相上门拜访,小王爷全然不把他们看在眼里,如今却要主动去结识一个落魄道人?”

    萧宇挥了挥手,“不与那些人结交自有我的道理,而这老道看似落魄,但我看他非是常人。”

    “无非是那什么五斗米道、天师道,故弄玄虚,靠些符水禁祝蛊惑人心,骗人财物罢了。”

    萧宇摇摇头。

    在这个年代,有些人尤其是官宦之家出身之人,对道家有如此看法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其中就隐约包含着阶级的对立性。

    要知道早期道教的发展主要是在底层人民中进行的,以替人治病和传道作为其发展的手段,而后也经常成为农民起义反抗暴政的工具。

    远的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近的有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东南沿海起义。

    但百余年前的东晋时期,葛洪对神仙道教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改造,将封建的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了一体,融合儒道二教,使其向着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方向发展。

    进而使道教分化为尖锐对立的官方道教和民间道教。

    不管眼前的这位道长出自哪个派别,萧宇都有想要结交的意向。

    “小王爷,奴婢让那位道长过来一叙吗?”晴雪问。

    “既然酒足饭饱,晴雪,你去结账,我去拜会一下他。”

    晴雪点头,先行离开。

    萧宇揉了揉跪麻了的脚,待麻劲儿消了之后他才起身走出屏风。

    老道见萧宇到来,起身相迎。

    “多谢郎君赐饭,敢为郎君名讳。”

    “叫我萧大郎就行。”

    老道面露诧异,他不禁重新打量起了这个看上去丰神俊朗却又如此不拘小节的贵公子。

    对此,萧宇并不在意,他的真实身份哪能让人知道呢?

    他也拱手:“道长何必如此客气,一顿素饭而已,道长不是说了,因缘而来,那怎能让道长扫兴而归?对了,还没请教道长道号。”

    老道上下打量了一番萧宇,他一甩拂尘,也拱手道:“贫道陶弘景,丹阳秣陵人士,字通明,又号华阳隐居。”

    他是陶弘景!

    萧宇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他有些忘形地盯着眼前这个清瘦随和的老者。

    这个名字他曾经在一些历史书卷上看到过,他是道家茅山宗的创立者,也是医药学家、炼丹家。

    在他那个世界的史书中,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当政时,“国家每有凶吉征伐大事,无不派遣以咨询,月中常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只是眼前这个“山中宰相”似乎在这南齐混得并不好,变成了这个连碗细面都吃不起的老道。

    而这时的陶弘景被萧宇盯得有些不自在。

    “萧郎君,贫道……贫道脸上有什么?”

    萧宇眼冒精光,张嘴就道:“道长天庭饱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