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二三甲进士需要通过考选庶吉士得入翰林。

    但宋朝时,每科所分的甲数,还有每甲所取人数皆不固定,有二甲、三甲甚至最多五甲。

    今科就只分为两甲,念完前十名,王曾就将名单交予另一位考官,由他来诵读。

    后面的也简单了些,只报姓名和籍贯,于是乎,狄进很快听到了包拯的名字。

    “三十一名,包拯,庐州人士;”

    对于包拯,狄进其实完全不担心,这位也是稳如老狗,要知道包拯用的还不是西昆体,只是文风不似欧阳修那般锋芒毕露,让西昆体的考官不厌恶,因此排名一直不低。

    他真正担心的,倒是公孙策。

    所幸这回没有等到倒数第三,甚至没有等到三百名,就听到了公孙策的名字。

    “两百九十七名,公孙策,庐州人士;”

    狄进暗松一口气。

    后面很快也唱完了。

    最后一句则由殿试主考官赵祯,亲自开口:“赐狄进等一百九十七人及第,一百三十七人同出身!”

    一甲一百九十七人,进士及第功名,二甲一百三十七人,同进士出身功名,于此诞生。

    共三百三十四人。

    比起考过省试的三百四十二名学子,少了八人。

    这八人站在殿外,彻底懵了。

    “啊——啊啊啊!!”

    然后哭号声就清晰地传了进来,有人哭得晕倒在地上,有一个甚至在地上打滚,什么体面都不要了,被禁军毫不留情地拖起,朝外架去。

    后世有一种说法,宋朝殿试不再黜落人,是因为仁宗朝的张元吴昊两位士子,在殿试时被落,一怒之下投了李元昊,成为西夏国师重臣,发挥了重要的带路作用,所以此后殿试不再落人。

    但这其实只是传言,张元吴昊的正史经历,就是累试不第,自视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并没有准确到殿试那一说,更有可能的是,省试就没过。

    而殿试为什么不落人了,看看殿外的动静其实也能想象,毕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一场被刷下去,确实太过残酷,后来才渐渐免去黜落,反正考得差就排在最后呗,实在是犯了大忌,再落人……

    无论如何,当唱名完毕,殿内的众士子朝着天子齐齐行礼,赵祯等得礼乐奏完,也莫名有一种得偿所愿的感觉。

    原来做到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是这么有成就感的,怪不得大娘娘对于权力那般看重。

    他又下意识看了看钦点的状元狄进,心满意足地让尚书省礼部誊抄名单。

    殿试结束。

    今科只剩下最后一件可令全城欢腾的大事……

    张贴金榜,琼林盛宴!

    ……

    “丧事只办一场,那怎么够啊!”

    与此同时,一刻都不敢多等的阎文应,亲自率领皇城司禁军,涌入老雅巷中,远远看着王府门前挂着醒目的白灯笼,这個大内总管冷冷一笑。

    此番查明国朝王爷的罪证,阎文应自觉捡到了大便宜,按理来说,开封府衙和那个如今高中三元的神探,做了那么多事情,甚至已经挖掘出真相,记录在案,但唯有他皇城司得到孙允宗,有了这个关键人证,才能将之前的所有罪证全部串联起来,并且直指八大王的重罪。

    现在也是他亲自来,抄一座王府的家,风光无限!

    江德明当了那么多年都知,都没他一上任威风八面呐!

    “进!”

    当王府的大门被狠狠踹开,众人蜂拥而入,顿时有仆婢尖叫起来,完全没有护主的想法,纷纷转身跑路,再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