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银行营业前便被抢购一空。”

    为了保险,行贿地方银行主事来提前购买债券,以此获得高额的债券回报。

    只要民间适应了国债,并从这次国债连本带利兑换享受到好处后,那么大明发行的三千六百万贯建设国债就不愁没人买。

    如此一来,即便有中间商贾经手,江南百姓却依旧能得到实惠。

    三千五百万的国债只是开始,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戏码。

    “朝廷要做的生意,最好是稳定且量大的生意。”

    朱高煦将目光投向殿上的黄福,黄福身穿朝服作揖道:

    “回陛下,漠北铁路第一段自鹤城往海喇儿城已经勘察完毕,全程六百三十里,比预计的少三十里,此外造价比较平原略高,但也没高出太多,造价三百八十万两,考虑到当地冬季漫长,故此冬季用于收集运送材料,仅有夏秋两季可以动工,故此工期约四年。”

    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觉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外加朝廷原本修建铁路就耗费巨大,故此发行国债无疑能在短期内解决财政负担。

    “传旨意,国债正月十六兑换债券及利息,同时停止铁路债券的发行。”

    不仅是民间,就连官员们也开始上疏请求发行国债。

    朱高煦与郭资说着这些可以赚钱的门路,并不觉得有什么过错。

    一贯钱,这是江南一亩半土地的产出,所以许多江南百姓都不一定能吃上热饭。

    只是不等户部稍微喘口气,洪熙五年的到来也意味着他们的负担将更为沉重。

    五月初,在国债被抢购一空的时候,胡纶正在武英殿里作揖汇报。

    朱高煦一开口就要修建三条铁路,闻言的郭资只能颔首:“话虽如此,可三年后朝廷需要连本带利还二千一百二十万贯,五年后还一千一百二十五万,十年后还六百五十万,合计三千八百九十五万贯。”

    “陛下,三千五百万贯国债每年利息近百万贯,臣实在不觉得朝廷需要那么多钱粮。”

    “臣领命。”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三千五百万贯国债被销售一空,而这次的操盘也让郭资察觉到了报纸的重要性。

    “不过两日时间,一千五百万国债便被抢购一空。”

    “算下来,光利息就三百九十五万贯,这着实……”

    北方的牛羊煤炭能快速运抵江南,南方的粮食布匹则是快速送抵北方,两者商品相互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南北沟通。

    看着那些兑换本金和利息的人,许多人懊悔不已,痛恨自己的短视,也痛恨朝廷突然停止国债的发行。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闻言不假思索道:“眼下已经修抵怀安县,并一分为二,一路向河套,一路向太原修建而去。”

    这看似不多,可如果朝廷每天从大同发一百趟运煤的火车,并且沿途贩卖给各个城池,那成本还能再往下降,获利也更多。

    普通的百姓不知道一千五百万贯的五年、十年国债去向,但朝廷可不能不知道。

    “去年十月,工部就已经从鹤城开始筹备材料,预计四月初可以动工。”

    洪武年间煤炭每百斤一百三十文,而江南能提供工作的岗位并不多,每天如果都想吃上热饭,一户人家每年起码要用一千三百斤煤炭,也就是一贯钱。

    “商人们会用钱做生意,难不成你就不会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年利率也不过就是1.86%罢了。

    随着两京铁路的完工,户部的负担也轻松了许多。

    在礼部的统计中,大明的文盲率从洪武三十三年的92%骤降到如今的74%,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一的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