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改变。

    当下战争的手段,朱棣已经看见过了,火车可以取代曾经上千里的漫长补给人力,有了它,明军甚至可以征服贫瘠的西域,可以随时从中原抽调十数万兵马前往四方平定叛乱。

    蒸汽轮船更不用多说,它能大大缩短船只的航行时间,帮助大明统治南洋。

    另外,朱棣还看到了战车,虽然朱高煦说那不太可能在他们父子俩生前研究出来,可朱棣很清楚,内燃机战车和坦克,无非就是当下战车的升级版。

    现在的战车可以用来防御火炮,需要人力推动,兵卒躲在后面。

    那等到日后战车可以自己动起来,那兵卒一样可以躲在后面,用战车来抵挡炮弹。

    想到这些,坐在大辂之内的朱棣不免感叹:“有了这些东西,日后的儿孙肯定能超越你我。”

    朱棣说的是他和朱高煦,朱高煦听后笑了笑,没有反驳。

    朱瞻壑倒是鬼灵精怪的,似乎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年纪而窃喜。

    刚才在课题所里他已经听自家父亲说了,课题所内许多东西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研发出来。

    上百年自己等不到,可几十年却没问题。

    他在中学生物课上早就学习过人类寿命和基因的简篇,如果书上写的是真的,那只要自己没有什么疾病,说不定就能活到皇祖的年纪。

    七十一岁,这对于谁来说都是高寿了。

    即便自己活不到七十一,活到六十几,也能见证大明日后日新月异的变迁。

    想到这里,朱瞻壑都已经遐想到日后自己乘坐轮船火车前往天南地北巡游的画面了。

    爷爷和父亲还在,自己还得装孙子装儿子,等他们走了,自己就是最大。

    朱瞻壑在心底窃喜,十二岁的他还不知道生离死别有多么难受,也不知道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对于皇位,他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只看到了权力,没看到责任。

    相较于他,朱棣和朱高煦则是关注大辂之外的情况。

    由于江宁、上元中学的开办,太学已经停止招募小学毕业学子,因此虽然太学外城还有数万学子,可他们或许就是太学最后几批学子。

    等他们毕业之后,太学才会不分内外城,成为一个专心研究的地方。

    “他们毕业后就是中学的教习对吧,现在数量有多少?”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看着说道:“在校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届,每年毕业人数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他们毕业后,会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担任中学教习。”

    “朝廷暂时的规划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学,直隶两所。”

    “根据新政推行情况,中学需求情况设置中学。”

    “上述所说的这几个省,基本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会有大批学子毕业,对于中学都有需求。”

    “以太学之中的这三万六千四百学子毕业九成半成为教习来说,他们对应的就是大约三十余万中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满。”

    中学并非强制性,所以需要没有大局意识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继续选择供养学子,朱高煦更不准备强制十年教育。

    在他看来,小学五年强制教育已经足够,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负担不起那么大教育压力。

    当下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余万贯,占据大明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有太多平民没有读过书,因此一开始招募学生的压力肯定大。

    朱高煦暂停对江西推行新政,也是准备多等一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