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今还是先回宫吧。”朱高煦与朱棣说着,朱棣也高兴的捋了捋胡子:“好好好,先回宫。”

    瞧着他的样子,朱高煦都能猜到朱棣现在打着什么算盘。

    不出意外,朱棣估计已经在算着北征所需钱粮了。

    “摆驾回宫!”

    王彦唱礼,很快队伍便散开,在京骑兵护送朱棣他们上了大辂、金辂,整支队伍开始向皇宫返程。

    朱棣在大辂上与郑和讨论着下南洋路上的趣事,以及南洋和北边的有何不同,场面热闹。

    相较于他们,朱高煦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去年辽东十万学子的毕业,以及四川新政的准备,还有西南要务,南洋、西北等各类事情等着他处理。

    “大古剌土官派人上奏说他们有七个邻邦,即小古剌、底马撒、茶山、底板、孟伦及八家塔。”

    “这群土邦以前从来不和中原交往,现在听朝廷说要有恩于民,并且还要收拾八百大甸,因此都愿归属,请求朝廷派官统理。”

    金辂上,听着亦失哈的解释,朱高煦心里觉得古怪。

    倒不是觉得这群国家古怪,而是觉得这事情古怪。

    如果他没记错,这事情明明是朱棣手拿把掐处理的,现在却成了自己的事情。

    “等着吧,过些日子我也给自己放几天假。”

    朱高煦在心底小声嘀咕,随后才开口说道:“这样吧,在当地设宣抚使司二处,长官司五处。”

    “大古剌、底马撒二处地域广大,各置宣抚司。”

    “小古剌、茶山、底板、孟伦、八家塔各置长官司。”

    “大古剌的土官以泼的那浪担任大古剌宣抚使,底马撒的土官腊罔帕为底马撒宣抚使,张早等人为小古剌等地土官也各自担任长官使。”

    “告诉他们,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玉石、白银、黄金等物为土赋,朝廷则是会派遣流官,携带吏员、工匠去为他们改善当地环境,让他们的孩子获得知识。”

    “一旦他们遭受了什么天灾人祸,朝廷也会出兵出粮帮助他们,不过首要还是修建一条驿道通往他们的城邦。”

    朱高煦说到这里,不忘询问道:“王瑄带兵去平八百大甸如何了?”

    “他刚刚从蛮莫返回陇川,如今还在召集三宣六慰的各地兵马,估计四月初才能南下平叛。”

    亦失哈解释着,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他的八字胡微微上翘,向两侧生长,平添几分威武。

    “西南的事情急不了,得一点点来,慢慢吃透。”

    “曹国公、黔国公他们平定土司进展如何?”

    朱高煦询问起了前些日子西南瑶苗叛乱,李景隆与沐春平叛的事情。

    对此亦失哈笑道:“半个月前已经结束,破苗瑶寨堡二十六座,迁徙苗瑶土民四万七千余人进入四川、湖广等地。”

    “这些年外迁土民应该有五六十万了吧?”朱高煦听到仅是几个月,一战就迁徙那么多土民外出,不免有些感叹。

    “接近七十万口了。”亦失哈说着西南的情况,这让朱高煦有些唏嘘。

    前世他去西南旅游,对云贵等地少数民族接触较多,如果没有土司,单纯治理的话,其实他们与汉人也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只要吏治清明,他们在朝廷管理下,反倒比在土司手下生活好些。

    想要汉化西南,必须要将西南那盘踞数百乃至千年的大小土司纷纷拔除才行。

    “太学学子入学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询问起了太学,而他已经三个月没去太学了。

    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