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数量却是不如他们。”

    “正因如此,我等必须好好关注才行。”

    李至刚说罢举杯:“劳烦各位了……”

    “尚书言重了。”众人纷纷举杯回应,口中谦虚。

    他们所讨论的事情,也是如今京城不少达官显贵讨论的问题。

    自宋以来,不管是后续的元,还是如今的大明都严苛海禁,为的就是阻止民间走私贸易,试图官营垄断。

    宋朝是成功了一段时间,可随着吏治腐败而逐渐下滑,元代更是因为约束地方不力而走私频繁,不仅大量手工技术流出,许多铜钱也随着贸易流出。

    等朱元璋接手天下的时候才发现,此时的大明是真正的百废待兴。

    铜钱外流的情况因为走私商人而屡禁不止,郑和下东洋能带回那么多铜钱就能说明原因。

    走私商人根本不懂铜钱外流代表什么,或者说即便他们明白也会本着“我不买卖,别人也会买卖”的想法继续下去。

    为了阻止铜钱外流,防备沿海倭寇,朱元璋才决定禁海,毕竟是禁商船而不禁渔船。

    不过这就给了地方钻空子的机会,各种数百料的渔船层出不穷的出现,直到朱元璋寿命走到尽头也没彻底解决。

    只是这个问题现在被解决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朝廷是在拉拢想要洗白的走私海商,同时打击拒绝配合的走私海商。

    实际上也不用打击,只要下西洋的船只贸易数额足够大,足够喂饱大明的市场,那走私商人就没有活路能继续走下去。

    下东洋贸易同样是这样,下东洋舰队的一次贸易,加上两处对日贸易市舶司的设立,直接将各类以往的对日商品价格压低,并且一次性满足了日本贵族、守护们的胃口。

    走私商人还想走这条贸易路线也可以,但利润绝对没有以前高,且风险还加大了。

    毕竟郑和下西洋这一路可不是没有发现走私商船,只是一旦发现就是炮击结束。

    这些消息不能放到明面上说,但私底下却传得沸沸扬扬,谁也不想为了那有限的利润去堵上自己的性命,毕竟能做海商的,家中早就积攒了不少财富。

    想要不和官船碰到,只能开辟新航线,但这个成本没人愿意出,所以沿海走私商帮才会对小西洋贸易区如此重视。

    不是小西洋贸易区有多好,而是他们只有这条路可以选。

    这样的消息开始传播,但此时的朱高煦却没有将注意投向这件事上。

    翌日,当朱高煦洗漱参加完早朝返回,仅在春和殿处理了一个时辰奏疏的他就接到了朱高燧求见的消息。

    “让他进来吧,赐座。”

    朱高煦放下朱笔,靠在椅子上示意班值太监去召朱高燧来。

    不多时,朱高燧便趾高气昂的走进了春和殿。

    十九岁的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跋扈,走进春和殿后只是对朱高煦作揖行了一礼,随后便坐在了椅子上。

    见此情景,朱高煦略皱眉头:“我让你坐了?”

    “嗯?”朱高燧不明白朱高煦吃什么火药了,只能撇嘴起身:“二哥,我能坐下了吧。”

    “坐!”朱高煦回应,他也顺势坐下。

    待他入座后,朱高煦才询问他:“赵王府既然快弄好了,为何要延迟就藩?”

    “长沙贫瘠,而且还得时不时应对西边的蛮子,哪有京城繁华。”

    朱高燧还是老一套的说辞,朱高煦听后却询问他:“听说你王府护卫近来招募繁多,似乎已经超过了朝廷规定的数量了。”

    藩王在京护卫数量都有严格的把控,朱高燧的护卫超额也不算小事了,不过朱棣宠溺他,倒也没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