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许多精兵都会打胜仗,因此一路高歌猛进时,常常会遵守道德纪律。

    可一旦打了败仗,他们便会慢慢成为劫掠百姓的贼兵。

    所谓官兵狠过匪兵并不只是玩笑话,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因此即便是败退,朱高煦也绝不准许有人空手拿百姓的东西,但凡有这样的人,朱高煦一概处死。

    从吉林南下的路上,朱高煦便处死过几个小偷小摸的兵卒,为的就是整肃军纪,让他们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所以到了金州城时,能走到这里的兵卒,已经是经过重重考验的兵卒了。

    朱高煦给他们开的军饷足够高,他们没有买不起的东西,都严格按照《军纪》来为人处世。

    他们的到来,没有给金州带来灾祸,反而带来了繁荣。

    尽管山东断绝了前往金州的航道,可商人都是逐利的,朱高煦来到金州城内后,便看到了许多商人。

    “这些商人,他们都是从山东来的?”

    朱高煦骑在马背上,看着道路上的商贾们询问着一旁的崔均,跟在他们身后的还有郑峻与渤海的十余骑兵。

    “也有从朝鲜来的,眼下战事频发,走私的商贾也不在少数。”

    崔均解释着,同时还说道:“这一个月来,仅是做生意,金州便买到了三千余石粮食,虽然不多,但也足够金州军民吃个几日。”

    “倒是不错。”朱高煦点头表示赞许,随后顺着道路来到了金州指挥使衙门。

    他翻身下马,带着崔均便走了进去,自己坐在主位的同时,目光也看向了郑峻。

    “傅让在信中有提及过你,崔均表你为金州指挥使,这点我是认可的,我知道你的能力不止如此,但能否继续向上爬,还得看你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

    郑峻没想到朱高煦会给出自己那么高的评价,要知道三个月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官,如今才三个月过去,他便一口气从正六品的百户官,跳到了正三品的卫指挥使。

    手下的人也从原来的百来人,变成了现在的三千人。

    他这几个月还在适应和学习如何带兵三千,可眼下渤海郡王却对他如此夸赞,郑峻心中备受鼓舞。

    “殿下放心,末将会用战功来回应您的!”

    郑峻没有读过书,因为没有那个资格和家境,因此说话有些粗鄙。

    崔均担心他说的朱高煦不高兴,因此站出来打圆场道:“郑指挥使挺好的,就是自小没书读,说话有些问题,殿下您别在意。”

    “这有什么可在意的?”朱高煦爽朗一笑,示意郑峻起身的同时,也开口郑重道:

    “卫所的子弟没有书读,这是我大明的失败。”

    “吉林城那边眼下十七万百姓,有三万孩童都得以上了卫学,进而掌握知识,这是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你们之前是没机会读书,日后等吉林城的那些孩童长成,我便让他们南下教导各处子弟读书写字,不再让你们的遗憾出现在下一代人身上。”

    “只不过以后这内地就没有卫学了,有的只有学校。”

    朱高煦无意间透露出一个信息,同时也对崔均等人开口道:“稍许你叫王义过来,”

    “是!”崔均点头,然后带着郑峻离开了衙门。

    朱高煦见他们离开,也自己研墨提笔,拿出一本空白文册书写。

    辽东眼下已经有百万人口,其中有九成是汉民,一成是女真百姓。

    以当下的人口数量,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布政使司,除了粮食以外,其它地方没有必要再依托山东。

    因此对于辽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