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双圆眼,总不碰人视线,故而看起来有些倨傲,唯有在袁绍问话的时候,许攸的眼神方才会看过来。

    而且这个习惯,随着袁绍身边聚集的名士贤才越多,反而越发的深种。

    袁绍有时候会在思绪极其清醒的时候感受到,许攸可能不是傲气,他反而是内心自卑。

    觉得出身不如他人,于是以狂傲与目中无人来掩盖内心深处的不安。

    一番话后,袁绍轻笑问道:“子远,伱以为如何?”

    “不知道,”许攸直接了当的摇了摇头,根本不回答袁绍这个问题。

    但紧接着,在袁绍还没有责备的时候,立刻又说道:“但我只知道,一旦曹操和袁术开战,许都的防备定然空虚,这是最好的时机举兵渡河,将天子再迎到魏郡。”

    “我相信,车骑也明白此刻天子之重,当初不该听信郭图之言,郭图误主而沮君目光长远,应当听从他之言,早早迎奉汉帝。”

    许攸因迎汉帝一事,对袁绍颇有不满,对郭图一派更是轻慢。

    他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争论之激烈,各谋臣引经据典、说例陈情,几乎将所有利弊都摊陈于堂上。

    几次争执不下,竟还心生嫌隙互相谩骂起来,袁绍身为人主,在堂上居然,不曾言语调停,威势镇压。

    这就只有两种原因,一是袁绍昏聩无能,乃是庸主,不懂得臣随主动,乃至是臣随主同欲的道理。

    二就是,袁绍已经开始享受这种“制衡”的乐趣了。

    这个乐趣,可不简单,这是天子、一国大公、一国亲王,才能享受的场面。

    因为唯有“置百官”的特权,才能聚这么多臣子堂议,仿佛是上朝一般。

    许攸当然看得出来是后者,袁绍不是昏聩之人,他只是开始迷失了,因为现在开始享受“制衡”,应当是祸乱之始。

    在他看来,此“祸”或许就是从不迎天子开始的。

    更让许攸瞠目结舌的事情是,后来袁绍享受完百谋争论的盛况,为了平息争端,想出了又一个他自己认为极其英明的法子。

    迎天子!但慢行军……

    许攸当场就说了,不如不迎。

    此法只会让天子、朝臣更加厌恶,乃至认定包藏祸心,只是碍于河北势大而不敢治罪。

    但,一定会怀恨在心。

    袁绍听闻了他的话后,暗暗沉吟了许久,笑道:“子远,那都是过去之事了,你看如今,袁术在淮南欲不奉天子,我若是在魏郡亦如此,岂不也能摆脱奉诏之难?”

    “断然不要,”许攸拱手而下,轻轻的唤了一声:“车骑啊……”

    整个冀州谋臣,都已改口叫大将军了,只有许攸一直还在称呼袁绍为车骑。

    这是当初袁绍自号的官职,也是最初追随时叫顺了嘴的。

    至于大将军嘛……那是曹操假借天子之名,为安抚冀州怒意所称,不足道也。

    许攸不屑随大流而称之。

    “你应当呵斥袁术,痛骂其不臣之心,然后立刻准备兵马,至少要抢占黄河渡口,将延津、白马津、官渡收于掌中,先行抢占先机。”

    “又或者,可趁曹操大军征讨袁术,立刻进军许都,迎回天子。”

    “至于出师之名,我听闻曹操一年之内,外除韩暹、杨奉,河内张杨,宛城张绣,内则是罢黜董承、伏完等人,将天子牢牢掌控于掌中,如此手段,令人心忧。”

    “不过,伏完、董承都曾以书信通冀北,朝中诸多臣子和车骑的关系匪浅,以此为名,便可说明曹操名为奉天子,实为挟天子,车骑呵斥袁术,再南下扫清君前障碍,方才是正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