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指导内行要不得。

    “软件上没什么难度,但汉字字符占据的字节数有点大,预警机操作终端为了保证稳定,性能远不如普通PC,所以我们目前还是用了英文。”

    王晓模赶紧解释道:

    “不过等到以后硬件水平提高上来,要改过来的难度也不大,我们争取……”

    话才说到这里,就被首长面露笑容地挥手打断了:

    “我只是随便一问,不必因此影响到正常的研发进度。”

    王晓模稍微松了口气。

    虽然他也算见多识广,但在这种环境下,高低还是带着点紧张。

    “既然雷达的性能没有问题,那么飞机本身怎么样?”

    好在首长没有一直给他施加压力,而是很快把注意力转向了另外一边的梁绍修。

    后者尽管早有准备,但听见这个问题还是内心一沉。

    毕竟,如今全世界用上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其实总共就大卫国的费尔康和瑞典的爱立眼两种,空警200的雷达得益于后发优势,哪怕不如那两个,也绝对称得上当世前三。

    相比起来,运8这个平台就有点丢人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问题还是得回答:

    “经过改进之后的运8气密型平台,目前的几项关键设计指标都比原来的运8C有所提升,在改装完成之后,预计可以达到580km最大平飞速度、2000公里航程和大约4.5小时留空时间。”

    对于特种机平台来说,重要的也就是这三个指标。

    只可惜……确实都不怎么样。

    气密型平台本身的空载最大航程也才3000公里冒头,如今装上总重超过5吨的任务载荷,再加上一个诱导阻力巨大的天线和大号垂尾,还能保住一多半航程已经是梁绍修能力的极限了。

    “也就是说,在飞行性能上,确实还跟圆环工程有一定差距。”

    首长用的是陈述语气。

    实际上数字摆在这,也确实没什么好问的。

    梁绍修一下子不知道该接点什么了。

    他总不能在大领导面前把飞行平台的研发过程整个讲一遍。

    不过这个时候,一直跟在旁边没说过话的丁高恒给他解了围:

    “首长,圆环工程毕竟是战略运输机平台,在航程和速度这些指标上注定有优势,运8的起飞重量只有伊尔76的三分之一,比不上也很正常。”

    “而且,我们国产预警机不可能只停留在空警200这个型号上面,之前计划在沪飞生产干线客机的时候,浩南同志和我就考虑过,未来用国产化的C909平台改装预警机的可能。”

    听到此处,首长眉眼一动,显然对此有了几分兴趣。

    丁高恒虽然并非航空专业出身,但听常浩南给他画饼也已经听过不少次了,见状赶紧继续补充细节:

    “C909的起飞重量虽然也比伊尔76低一些,但毕竟是客机的底子,基础型号就有6000公里左右的航程,而且地板下面的行李舱空间还可以改装成油箱。”

    “图波列夫方面之前进行过类似的升级,可以把航程提高到9000公里以上,哪怕考虑到载重和雷达天线的影响,也足够提供8-10小时级别的可用任务时间了。”

    “而且,对于在空中长期执行任务的指战员来说,客机平台的舒适性也要比伊尔76一个军用运输机好得多。”

    这一番说辞显然是在画饼,不过无论是国产相控阵雷达,还是已经在盖厂房准备生产的C909客机,显然都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所以这个饼,至少已经能闻着味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